[发明专利]一种近红外发光的硫化银量子点的水相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06073.7 | 申请日: | 201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1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杨嬅嬿;余绍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5/00 | 分类号: | C01G5/00;B82Y30/00;C09K11/56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发光 硫化 量子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近红外发光的硫化银量子点的水相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红外量子点特别是近红外 区窗口(1.0~1.4 μm)用于活体成像十分理想。一方面,在该波长范围内组织自发光信号低,且组织光散射和吸收也很低,能够得到较大组织穿透深度的光学信号,且由于近红外发光为非电离辐射,故对生物组织的伤害较小;另一方面,近红外成像技术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因此,近年来近红外发光量子点的合成和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合成得到的在近红外区发光的量子点主要为含Pb,Cd,Hg的化合物如PbS , PbSe, CdHgTe等,这些化合物进入生物组织后会以离子形式释放出重金属离子,对生物组织造成伤害。另一方面,目前量子点的合成方法大都在有机相中合成,而当其作用于生物体时,需要经过配体交换将其转移至水相,然而在配体交换过程中,量子点尺寸增大,且发光强度减弱甚至淬灭。因此,在水溶液中合成不含Pb,Cd,Hg的量子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和、绿色、节能的合成近红外发光的硫化银量子点的方法,用于量产近红外硫化银量子点。
本发明提供的合成近红外发光的硫化银量子点的方法,是一种水相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用双蒸水配制质量比浓度为0.5%-2%的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将浓度为0.1~10mmol/L的一价银离子逐滴滴加至搅动的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避光反应过夜,得到反应溶液1;
然后向反应溶液1中滴加浓度为0.1~10 mmol/L硫离子水溶液,控制滴加速度为100~480μL/min,滴加完毕后,25℃-70℃继续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得到反应溶液2;
将反应溶液2置于截留分子量为100KDs的半透膜透析袋中进行透析,再经冷冻干燥,得到黑色固体粉末。
本发明中,银离子和硫离子的摩尔比优选为1:1~3。
本发明中,银离子水溶液优选为硝酸银水溶液。
本发明中,硫离子水溶液优选为硫化钠或者硫代乙酰胺水溶液。
本发明中,透析的具体过程为:将反应溶液2置于超纯水浸泡过的半透膜透析袋中(MWCO(截留分子量)= 100KDs),两端密封后,置于1 L蒸馏水中进行透析,以除去未参加反应的离子;蒸馏水每6小时更换一次,透析2天,得到产物溶液;反应产物通过冷冻干燥(-70摄氏度),得到干燥的黑色固体粉末。
本发明得到的近红外发光的硫化银量子点尺寸小于10nm。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反应条件温和,绿色,节能,可以用于量产近红外硫化银量子点;
2、无需特殊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简单;
3、产物具有超小的粒径;
4、最终产物在蒸馏水和磷酸缓冲液中具有很好的分散性;
5、产物在近红外区具有优良的发光性质,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作为生物标签用于活体成像;
总之,本发明采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蛋白质为模板,硫化银为主体材料,在水溶液中得到了较小尺寸的,发光在近红外区的量子点,且该量子点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作为生物标签用于活体成像。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发明实施例1合成的硫化银量子点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TEM)。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合成的硫化银量子点在70度陈化12小时后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图谱。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合成的硫化银量子点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图谱。
图4 是本发明实施例1合成的硫化银量子点的紫外光谱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合成的硫化银量子点的荧光光谱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合成的硫化银量子点对正常细胞性HIEC细胞毒性考察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合成的硫化银量子点血液相容性考察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合成的硫化银量子点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TEM)。
图9 是本发明实施例2合成的硫化银量子点的荧光光谱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合成的硫化银量子点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TEM)。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3合成的硫化银量子点的荧光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60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陈年兼香型白酒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原位聚合法改性速生木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