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水厂水处理工艺及移动式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06859.9 | 申请日: | 201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5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昌敏;沈钜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昌敏;沈钜岳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52;C02F1/58;C02F1/44;C02F1/6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水厂 水处理 工艺 移动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移动水厂水处理工艺及移动式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变化、环境变化日益严重,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受灾期间的生活用水、饮用水供给问题较为突出。现有的车载供水装置大部分采用反渗透方法制水,只能解决饮用水问题,大量的生活用水无法提供,如将饮用水用作生活用水,成本太高,同时也是一种能源、资源的浪费。且单纯的反渗透制水方法有其局限性,只能解决轻度污染水质的净化问题,灾害发生时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水中的重金属及有机物会破坏反渗透膜,缩短膜的寿命,影响出水率,达不到全面解决应急用水的目的。
目前的车载净水装置中,常规配置为碳滤器、砂滤器、保安过滤器、反渗透装置。没有对进入反渗透膜前的受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的水设置预处理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移动水厂水处理工艺及移动式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一种移动水厂水处理工艺,具有如下步骤:
A:原水采集,同时在取水装置出水管中加入絮凝剂;
B:对原水使用絮凝剂进行絮凝沉淀,经处理后的原水,水体颜色变清;
C:对经絮凝沉淀的水进行微纳米曝气处理和添加脱氮剂进行脱氮处理,经该步骤处理后的出水可以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D:对经步骤C处理后的水经溶气膜装置进行过滤,经过滤后的水一部分作为生活用水进入生活用水水箱、另一部分进入下一步骤,生活用水的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
E:对经步骤D处理的所述的另一部分的水进入离子筛净化装置进行重金属过滤,过滤后的水进入饮用水水箱作为饮用水排放,饮用水的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的要求。
步骤B中所使用的絮凝剂为含有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的复合絮凝剂;
步骤C中所使用的脱氮剂为含有乳酸、乙酯、乙醇、丙三醇、聚乙烯多铵盐和过氧化钙的有机复合脱氮剂;
步骤D中所使用溶气膜的孔径为0.002~0.1微米;
步骤D中对溶气膜装置吹入气体使溶气膜发生抖动增加膜通量。
2.一种应用上述移动水厂水处理工艺的移动式水处理系统,水处理系统包括取水装置、与取水装置依次相通的原水絮凝箱、微纳米曝气装置、溶气膜过滤装置和生活用水水箱,生活用水水箱具有生活用水出水口,所述的生活用水水箱还顺序与离子筛净化装置和饮用水水箱相通,所述饮用水水箱具有饮用水出水口。
微纳米曝气装置包括设置在原水絮凝箱内的沉浸式微纳米曝气头及原水絮凝箱外的水泵,水泵与微纳米曝气头管道连接。
取水装置包括潜水泵和与潜水泵出水口连接的蛇形输水软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移动式水处理系统既可放在车上,亦可放在平地上,还可以空投后在地面组装后使用;既能提供生活用水,又能提供饮用水,因而满足了边远缺水地区和灾难后水污染地区对生活用水及饮用水的应急需求,同时取消了常规的污水处理用生化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移动式水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中:1.原水絮凝箱;2.微纳米曝气头;3.溶气膜过滤装置;4.离子筛净化装置;5.生活用水水箱;6.饮用水水箱;7.取水装置;8.水泵;9.微纳米曝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移动水厂水处理工艺,具有如下步骤:
A:原水采集。水厂开工时,操作人员使用潜水泵抽取原水。抽水过程中,视水质情况,加药装置通过管道向潜水泵出水管路内投放复合絮凝剂,混合有复合絮凝剂的原水通过潜水泵泵入原水絮凝箱1,复合絮凝剂和原水在原水絮凝箱1内得到了充分混合;
B:原水絮凝沉淀。进入原水絮凝箱1内的来水经絮凝沉淀后颜色变清,水体中大部分悬浮物、有机物得到了沉降。所使用的复合絮凝剂含有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昌敏;沈钜岳,未经陈昌敏;沈钜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68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儿童安全座椅
- 下一篇:用于在光盘驱动器中转换数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