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泛在网络的建筑火灾智能救助系统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7461.7 | 申请日: | 2012-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9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田莹;张志强;欧阳;刘宴涛;卢金玉;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渤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W84/18;G08B17/00 |
代理公司: | 锦州辽西专利事务所 21225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12101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网络 建筑 火灾 智能 救助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层建筑或复杂地形环境下的火灾智能救助方法及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泛在网络的建筑火灾智能救助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众多灾害中,火灾以成为我国常发性、破坏性和影响力最强的灾害之一。在我国火灾统计中,建筑火灾占 80%以上。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随之而来的是火灾隐患也大大增加,高层建筑火灾也是层出不穷,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数量及其造成的损失都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层建筑火灾发生后,由于人口密集、疏散救援困难、火势发展块,扑救困难等特点,一旦失火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据公安部统计,我国2009年全国共发生火灾12.7万起,死亡1076人,受伤580人,直接财产损失13.2亿元(不含央视新址园区火灾损失)。2010年8月9日,重庆市渝中区一座29层的居民楼发生火灾,虽无人员伤亡,但住户财产损失惨重;2010年9月9日,吉林省长春市一座在建楼盘的两栋32层高楼发生火灾,造成42人受伤,经济损失约600万元人民币;2010年11月5日,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商业大厦发生重大火灾,造成19人死亡、24人受伤;同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一高层居民住宅楼发生特大火灾,造成53人死亡、70人受伤,房产损失接近5亿元人民币。一把把熊熊大火,一次又一次惨痛的教训,将高层建筑的火灾应急救助问题再度引入公众视野。
高层建筑失火后,建筑楼道、管道多,火势蔓延快;而其楼梯多、楼层多、使用电梯的特殊建筑结构,可能形成“烟囱效应”,造成火势和烟雾的垂直蔓延。同时,高层建筑因为地形复杂、人员集中、疏散设施少,需要疏散的时间长,导致人员疏散充满了艰巨性和危险性。
传统的高层建筑火灾检测方式是在人员密集的建筑中通过统一布线安装监控节点,利用单个传感器对起火点监测,并采用标准导线或其它有线传输介质连接密集布置的传感器。应对复杂环境下的高层建筑火灾检测,这样的火灾检测方式具有局限性。首先,传统方式只能检测火灾最初发生大致位置,发出警报声,随着火势的蔓延,火场受困人员和火势信息都无法实时获得,而火灾发生时的受困人员位置和火势信息恰恰是消防人员制定有效救援方案的重要的参考依据;其次,传统方式只能通过报警声通知建筑内部人员发生火警,由于实际虚警和漏警情况的存在,往往不能引起楼内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且,楼内受困人员无法确知具体着火点和有效逃生路径,由于逃生路径选择不当,而造成人员伤亡;最后,由于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火场地形复杂,能见度很差,火灾救护人员单凭进入火场前掌握的火场信息是无法准确高效的实施救助的,甚至使自身处于极度危险之中,造成次生伤亡。
泛在网络是包含电信网、互联网以及融合各种业务的下一代网络,它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3G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WSN)和射频标签技术(RFID)作为泛在网的关键技术,正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WSN和RFID技术具有短距离、高速率、成本低、网络搭建方便等优势,以往的火灾救助系统有同时应用这两种技术的先例,但这两种技术的通信距离和服务质量有限,在需要远距离通信的复杂建筑环境下,采用WSN和RFID技术的火灾救助方案无法有效工作甚至使系统瘫痪。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RFID、3G和WSN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基于泛在网络的建筑火灾智能救助系统及方法, 3G网络以其远距离、高质量的通信效果、完备的基础设施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恰好可以满足解决系统中、远距离通信的需要;本发明结合三种技术的工作特征,利用建筑物内部的3G网络和RFID、WSN技术搭建火灾智能救助系统,系统安装方便、实时性强、能有效辅助火灾受困人员逃生和火灾救援人员制定救助方案,在火灾紧急情况下,对受困人员和救援人员提供智能引导,可以实现最有效的生命财产的救助。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渤海大学,未经渤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74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LNG气瓶液位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LNG储罐BOG冷能的高效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