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布式存取基因公墓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8138.1 | 申请日: | 2012-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7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罗轶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轶 |
主分类号: | E04H13/00 | 分类号: | E04H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晋***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存取 基因 公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因公墓,特别是一种设置有纪念性殡葬建筑物、殡葬祭祀区、自动化仓储系统、时间囊、生命信息管理系统、生命哲学馆和生命科学馆的分布式存取基因公墓。
背景技术: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改变的命运,也是每个人都无可回避的哲学问题。
学习死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生经验,学习死亡带来改变,体悟自己的心性,阐发内在的生命价值,以一种鲜活的眼光,重新看见世间的事物,不为生老病死而惊慌。学习死亡也是在学习自由,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了失去生命不是坏事,谁就能泰然对待生命中的每件事。
然而,大多数人总是在因循中毫无准备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殡葬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行为和文化。殡葬祭祀活动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便是人类社会当中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随着对死亡现象理解的加深以及殡葬活动的复杂化,人类察觉了空间和死亡的深厚关系。他们从活人的空间中选取一个特定的地方并将其神圣化来表述死亡,这就是坟墓。
我们能发现建筑史几乎就是一段坟墓史。卡尔文(Howard Colvin)在《建筑与死后的生活》开头写到:“在西欧,建筑始于坟墓。我们能承认的作为建筑留存下来的最早的建筑物,是殡葬建筑物——陵墓。”殡葬建筑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均谱写了辉煌的历史,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中 国的帝王陵寝,都因其独特的建筑与空间设计成为备受崇敬的纪念性建筑,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基数和密度不断加大,城市殡葬建筑用地需求不断扩张,城市发展面临着死人与生人争地的两难境地。规模宏大的标志性殡葬建筑渐成绝响。
葬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这些变化往往是先从社会心理上的变化开始的。社会心理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俗、舆论与口号是被接收或抛弃的心理基础。
对生态墓园的社会心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人们最欣赏的殡葬方式依次为:传统墓葬 >草坪葬>树葬 >海葬 >花葬 ,在最欣赏的殡葬方式选择中,57%的人选择了墓葬,43%的人选择了非墓葬。“入土为安”是一种主流的殡葬习俗和社会心理 。《殡葬管理条例》提倡火葬却缺少对其它殡葬方式的规定和引导,不能满足社会心理,这是民间抵触火葬、行政机构执法难的原因之一。
同时,火葬这种殡葬方式本身就不环保。火葬使用电力、柴油、石油、煤炭等能源将遗体在高温给氧条件下焚化,这一过程需要耗用大量的能源。据统计 2005 年全国死亡人数 832 万人,其中 450 万人实行了火葬,按火化一具遗体需要 30 公斤柴油计算,年耗费柴油 13.5 万吨。火葬焚烧遗体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硫化氢、氨气、一氧化氮等污染物,还产生二恶英类强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负担。此外,很多地方只重视火化率,忽视了火化后的骨灰处理,普遍存在火化后二次墓葬和占用耕地乱埋乱葬的现象,2005 年占用山林、土地面积达 3 万多亩。并没有达成当初提倡火葬时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初衷。
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指“文治教化”,即用一整套的礼乐典章制度和人文学说去教化人、改变人,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殡葬关系到亲情、关系到血缘、关系到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因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制度和礼仪文化,成为中国“礼”、“孝”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礼”、“孝”强化血缘纽带的系结,保持整个社会的整合与巩固,是中国传统社会行之有效的治世良方。殡葬文化起到了协调社会关系、凝聚家族、进而聚合社会与民族的向心作用。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公祭黄帝陵、大禹陵等社会活动,强化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礼”、“孝”仍是当今社会值得大力弘扬的一种民族精神,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与准绳。
现有的殡葬方式要么摒弃物理墓葬,要么是小、密、散、乱、野的墓葬格局,难以创造一个纪念性、仪式化,用以表述死亡,承载文化的特定空间,难以产生肃穆而庄严的空间表情,满足逝者个人尊严感和社会认同感的心理需求。
社会心理是构成人们从事一切行为的心理基础。以社会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来研究殡葬文化,我们会发现在殡葬活动中经常起作用的社会心理包括:永恒心理、归宿心理、投射心理、报恩心理、依恋心理、移情心理、炫耀心理、攀比心理、宣泄心理、权力心理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轶,未经罗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81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主轴轴端内孔加工装置
- 下一篇:一种深孔加工的进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