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08189.4 | 申请日: | 201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0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隋军;吴霞;金爱君;李国林;李宏华;李功赋;吴成明;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范晓斌;张群峰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减震器 安装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
背景技术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通常包括后减震器加强板以及后减震器座,其中后减震器加强板焊接至汽车的后轮罩内板,后减震器座焊接在后减震器加强板上。现有的后减震座与后减震器加强板之间的接触面或者说安装面一般为平面,并且通过点焊相互连接。当汽车在路况较差的道路上行驶时,尽管后减震器会吸收路面传递过来的大部分载荷,但是后减震器座和后减震器加强板在复杂的变幅变频载荷下容易出现焊点开裂和隐裂的问题,给安全带来隐患。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减震器座与后减震器加强板接触面积小,在竖直方向上受力集中,不能有效地将地面传递过来的载荷合理分散到车身的其他部位所致。一般的解决办法是加厚减震器座和减震器加强板的厚度,以提高此处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该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可以有效解决应力集中导致后减震器座和后减震器座加强板焊点开裂和隐裂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包括:
后减震器加强板,其用于安装至汽车的后轮罩内板,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具有:
平面形第一基座面板,所述第一基座面板形成有第一安装孔;和
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边缘向第一基座面板所在平面之外延伸的第一侧板;
后减震器座,其安装在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上,所述后减震器座具有:
平面形第二基座面板,所述第二基座面板形成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基座面板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相面对,并且通过点焊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准;和
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边缘向第二基座面板所在平面之外延伸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面对,并且,所述第二侧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侧板通过点焊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后减震器座的第二侧板的一部分与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的第一侧板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第一侧板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的后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一背板,所述第二侧板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的后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二背板,所述第二背板与所述第一背板相面对,并且,所述第二背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背板可以通过点焊连接。所述第二背板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背板之间可以留有间隙。
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可以分别包括由左平面背板、中平面背板和右平面背板顺序连接构成的U型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的一对中平面背板之间可以通过点焊相互连接,所述第一背板和所述第二背板的一对左平面背板和一对右平面背板中的一对平面背板之间可以通过点焊相互连接,另一对平面背板之间可以留有间隙。
所述第一背板和所述第二背板的留有间隙的一对平面背板可以分别与一外翻的侧翼连接,所述侧翼之间可以通过点焊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侧板还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的前侧边缘向下延伸的第一前板,所述第二侧板还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的前侧边缘向下延伸的第二前板,所述第二前板与所述第一前板相面对,并且所述第二前板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通过点焊连接至所述第一前板。
作为优选,对于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在所述第一背板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之间、所述第一前板与所述第一基座面板之间、和/或第一背板的所述左平面背板和所述右平面背板与所述中平面背板之间,可以分别通过第一弧形过渡面板连接;对于所述后减震器座,在所述第二背板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之间、所述第二前板与所述第二基座面板之间、和/或第二背板的所述左平面背板和所述右平面背板与所述中平面背板之间,可以分别通过第二弧形过渡面板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的第一弧形过渡面板与所述后减震器座的第二弧形过渡面板的相面对的部分之间可以留有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后减震器座与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所留有的所述间隙至少为2mm。
所述后减震器座和/或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可以通过一体冲压成型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81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