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榨菜产量及制种纯度的培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9716.3 | 申请日: | 2012-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7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毓洪;孟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H1/04 | 分类号: | A01H1/04;A01G1/00;A01G7/06;A01H1/02;A01C21/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19 | 代理人: | 张文忠 |
地址: | 31504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榨菜 产量 制种 纯度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榨菜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榨菜产量及制种纯度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榨菜是以膨大的瘤状茎为产品器官的芥菜类蔬菜,鲜销加工均宜,主要栽培地区为浙江、重庆和四川等省市。大量的研究证明,榨菜是一种产品器官要求严格的蔬菜,与其它蔬菜作物相比,制种难度较大,品种很容易发生退化。榨菜种子生产过程中,由于生物学混杂、不注意选择或选择不当、采种方式和技术路线不当,引起榨菜品种退化,表现为整齐度下降、产量降低、空心程度加剧、瘤状茎形状发生变化 (特别是茎形指数上升,出现羊角,瘤沟明显等)、病害严重、叶片形状等发生变化。榨菜品种一经退化, 即会对榨菜生产产生不良的影响。不仅长久使用的地方品种会发生退化, 而且一些新选育的品种也会发生退化。有些榨菜产区的农民长期通过小株采种的方式自行留种也容易导致品种退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制种方法简单又能提高制种产量及纯度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提高榨菜产量及制种纯度的培育方法,所采取的措施是: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提高榨菜产量及制种纯度的培育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榨菜菜种的采集、处理与贮藏:采集榨菜的大株留种、中株留种及小株留种,留作播种;
步骤二、选择适宜的留种地;选择隔离条件好、光照充足、排灌方便、抽薹开花期雨水较少的地区;
步骤三、大株留种的播种:播种期为10月3日至10月8日,每亩12000株至14000株;
步骤四、中株留种的播种:播种期为10月下旬,每亩18000株至20000株;
步骤五、小株留种的播种:播种期为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每亩30000株;
步骤六、对大株留种、中株留种及小株留种的田地进行肥水、光照、根系、杂草、病虫害管理,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大株留种和中株留种的种株有软腐病发病植株采取拔除措施,并在病株部位撒上生石灰;
步骤七、种株的选择:剔除大株榨菜及中株榨菜中的杂种植株,拔除小株榨菜中的叶片性状杂劣植株;
步骤八、对大株榨菜、中株榨菜选种,并在播种第二年4月上旬进行移栽,大株榨菜株行距为40cm,每亩4000株;中株种株行距为30cm至35cm,每亩6000株;
步骤九、对小株榨菜选种:采用直播选种,株距控制在8cm至10cm左右,每亩的植株数为11000株;
步骤十、对被选种的大株榨菜、中株榨菜,在其开花初期将植株基部的部分分枝剪去,并进行打顶;
步骤十一、辅助授粉:在花期每天上午10时露水干后, 用竹杆左右拍动薹茎, 促进种株散粉传粉;
步骤十二、采收种子:当榨菜植株上有80%的角果变黄时采收;采收后放在通风阴凉处后熟7天;植株干燥后暴晒脱粒;脱粒去杂质后再干燥2天至3天。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步骤六中,大株留种的田地肥水高于中株留种的田地高于小株留种的田地。
上述的步骤六中当大株留种、中株留种及小株留种进入抽薹开花期时停止田地施肥,防止植株营养生长过旺而出现倒伏;并用0.2%磷酸二氢钾、0.2%硼肥溶液进行叶面追肥, 共喷施2次至3次。
上述的步骤七大株留种种株的选择在植株的瘤状茎的商品成熟期进行。
上述的步骤七中种株的选择还在大株榨菜的苗期、瘤状茎开始膨大期及现蕾期。
上述的步骤八中大株榨菜和中株榨菜的移栽采用带土移栽,以提高植株成活率。
上述的步骤九中的直播为在连沟1.3m至1.4m宽的畦上播3行。
上述的步骤十一中榨菜植株采收时将整个植株自基部割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97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碳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池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