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氧化脱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1520.8 | 申请日: | 201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9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春;宋丹丹;于光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G27/12 | 分类号: | C10G27/12;C10G2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lewis 酸性 离子 液体 氧化 脱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Lewis酸性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和催化剂,H2O2水溶液作为氧化剂来氧化脱除燃料油中含硫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燃料油中通常会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在燃烧过程中,会转化为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SOX,而因其形成的酸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此外,硫氧化物还会腐蚀损坏发动机部件,使机车尾气处理催化剂中毒,降低其催化活性,增加了颗粒污染的排放,加重城市环境的污染。为此,各国正在制订愈加严格的燃料油标准,来降低燃料油中的硫含量。例如,目前绝大部分欧美国家要求燃料油中的硫含量低于10ppm,中国要求硫含量在几百ppm(GB17930-1999,GB17930-2006),而北京要求硫含量低于50ppm(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238-2007,DB11/239-2007)。随着近年来我国环保立法标准要求的提高,降低燃油产品中的硫含量已经成为清洁燃料生产的首要目标,而这也必将给炼油企业提出新的挑战。
当前工业上主要采用催化加氢的方法,把硫化物转化成H2S进行脱除,此法能够有效地脱除燃料油中的链状硫化物(如硫醚、硫醇、二硫化物等),但催化位阻和催化吸附作用导致噻吩类硫化物(如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及它们的衍生物)很难被脱除干净。另外,加氢脱硫还存在操作条件苛刻、成本/能耗高、烯烃副反应、燃料油易结焦、催化剂中毒等缺点。因此,针对超低硫或无硫燃料油的需求,新的燃料油脱硫技术亟待开发。
离子液体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绿色溶剂。它们是完全由阴阳离子组成的、在室温或以下呈液态的有机盐,具有与常规有机分子型溶剂完全不同的特性,例如不挥发、较宽的液体稳定范围、较强的催化活性、较强的溶解能力、较高的导电性、较高的热/化学稳定性、不可燃/爆等。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得离子液体(代替传统有机分子溶剂)已经在萃取分离领域取得了广泛研究进展,有望成为一代新的绿色萃取剂。近期,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在燃料油的氧化脱硫中得到广泛关注(CN101220293,CN101338221),通常以双氧水(H2O2水溶液)作为氧化剂,加入一种有机酸或者杂多酸作为催化剂,噻吩类硫化物被从燃料油相萃取到离子液体相,然后在离子液体相中被催化氧化为相应的砜或亚砜类物质,从而噻吩类硫化物得已脱除。但这类方法有一些不足,例如,常用的酸催化剂难回收,且在油品中有一定溶解度,不仅会造成催化剂的损失,更会给燃料油带来污染。基于此,本发明采用Lewis酸性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和催化剂、H2O2水溶液作为氧化剂来氧化脱除燃料油中的噻吩类硫化物,这类离子液体的阳离子为[Bmim]+,阴离子为Lewis酸性的MxCly-(M=Zn,Fe,Cu,Mg,Sn,Co),燃料油中的噻吩类硫化物脱除率高达90%以上。和传统的离子液体萃取氧化脱硫方法相比,本发明不需要额外加入催化剂,克服了催化剂回收难、污染燃料油等不足,是一种新的氧化脱硫方法,具有广阔的实际工业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Lewis酸性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和催化剂,H2O2水溶液作为氧化剂的燃料油氧化脱硫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燃料油包括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半成品油(如常减压馏分油、FCC汽油、FCC柴油、热裂化汽油、石脑油、锅炉用燃料油等)和市面所售的成品油(如93#汽油、97#汽油、5#柴油、航空煤油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离子液体以丁基咪唑为阳离子,以Lewis酸性的MxCly-(M=Zn,Fe,Cu,Mg,Sn,Co,对于Zn,x=1,2,3,对应的y=3,5,7;对于Fe,Cu,Mg,Sn,Co,x=1,y=3;)为阴离子,其阴阳离子结构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15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