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肥增效添加剂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2499.3 | 申请日: | 201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18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蔡美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国红牛国际化工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中国香港九龙旺角***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肥 增效 添加剂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肥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化肥增效添加剂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专家预测随着对粮食刚性需求的增加,化肥的生产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资料显示,我国化肥氮素利用率只有30~35%,大部分通过径流、渗漏和挥发等途径损失掉了。化肥利用率低下,损失严重,既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又导致环境恶化,此问题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肥增效添加剂及其生产方法。本发明采用木粉颗粒作为化肥的载体,进而将上述负载了化肥的木粉颗粒再与枯草芽孢杆菌、沸石颗粒混合,并在混合颗粒物的表面包膜,包膜材料为聚天门冬氨酸和粘结剂,从而形成了一种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化肥增效添加剂,应用本发明的化肥增效添加剂,使得化肥利用率提高了40~50%,可节省化肥用量。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化肥增效添加剂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加工木粉颗粒,所述木粉颗粒的粒径为10~50微米;
步骤二、将所述步骤一得到的木粉颗粒放置入一压力容器内,设置所述压力容器的压力达到-0.5~-0.2兆帕,同时设置所述压力容器的温度达到40~50摄氏度,向所述压力容器内注入化肥溶液,使所述木粉颗粒浸泡于所述化肥溶液内,在上述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浸泡5~10分钟后,恢复所述压力容器的压力至常压后再浸泡2~5小时;
步骤三、将所述步骤二中得到的经浸泡的木粉颗粒烘干;
步骤四、加工沸石颗粒,所述沸石颗粒的粒径为3~5毫米,所述沸石颗粒、枯草芽孢杆菌以及由所述步骤三中得到的经烘干的木粉颗粒以重量比3:0.5:1~8:0.7:3的比例混合,得到混合颗粒物;
步骤五、将所述步骤四得到的混合颗粒物置于流化床设备的包膜室内,将包膜液喷涂于所述混合颗粒物表面以在所述混合颗粒物表面形成包膜,所述包膜室内的温度为40~45摄氏度,流化压力调至混合颗粒物在流化床内升高至包膜室的二分之一高处,雾化压力为0.2~0.5兆帕,所述包膜液用量为所述混合颗粒物的重量的30~50%,并且所述包膜液为聚天门冬氨酸和粘结剂的混合溶液,其中,所述聚天门冬氨酸在混合溶液中的含量为30~50%,所述粘结剂在混合溶液中的含量为10~15%,当所述包膜液用尽,则得到包膜完成的颗粒状的化肥增效添加剂;
步骤六、将所述步骤五得到的包膜完成的颗粒状的化肥增效添加剂干燥。
优选的是,所述的化肥增效添加剂的生产方法中,所述步骤五中,所述聚天门冬氨酸在混合溶液中的含量为45%,所述粘结剂在所述混合溶液中的含量为12%。
优选的是,所述的化肥增效添加剂的生产方法中,所述步骤五中,所述粘结剂为水玻璃、聚磷酸二氢铝、磷酸氢二铝或者磷酸铝。
优选的是,所述的化肥增效添加剂的生产方法中,所述步骤四中,所述沸石颗粒、枯草芽孢杆菌以及由所述步骤三中得到的经烘干的木粉颗粒以重量比5:0.7:3的比例混合。
优选的是,所述的化肥增效添加剂的生产方法中,在所述步骤二中,浸泡时间为3小时。
优选的是,所述的化肥增效添加剂的生产方法中,所述化肥溶液为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混合溶液或者尿素溶液。
一种化肥增效添加剂,所述化肥增效添加剂为颗粒状,所述颗粒状的化肥增效添加剂包括有三层,其中,位于所述化肥增效添加剂最中间的一层为沸石颗粒,所述沸石颗粒的外层裹覆有木粉颗粒以及枯草芽孢杆菌,所述木粉颗粒上负载有化肥,位于所述化肥增效添加剂的最外的一层为包膜,所述包膜由聚天门冬氨酸和粘结剂构成。
本发明所述的化肥增效添加剂的生产方法具有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木粉颗粒作为化肥的载体,木粉颗粒结构松散,具有极小的孔洞,首先压力容器处于负压条件下,木粉颗粒发生收缩,当恢复到常压状态,使得化肥溶液进入到木粉颗粒内部的孔洞内,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就实现了木粉颗粒上化肥成分的负载。木粉颗粒作为化肥的载体,不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可以起到固着化肥成分的作用,减小化肥成分的损失,同时木粉颗粒本身也是一种肥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国红牛国际化工集团(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德国红牛国际化工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24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