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路面状态测定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3632.7 | 申请日: | 2012-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2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焦斌斌;刘志麟;陶圣;王允韬;孔延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路面 状态 测定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面状态测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路面湿滑甚至结冰会使路面的危险性急剧增加,路面冰雪一直是困扰着交通部门的重大问题,每年由于道路湿滑或结冰造成的大量交通事故所直接导致的经济损失平均达数亿元,因此,实时的监控交通路面状况是减少事故与损失,提前做好防御工作的重要措施。
现有技术中实时监控路面状态的方法是接触式放置或埋置热传感器技术,也即将热传感器埋置在道路上,然后在热传感器上方用特殊材料进行封盖,通过探测道路下方的温度变化来获知路面的状态。
然而,该方法在埋置热传感器时会直接造成路面损坏,而且,由于传感器位于道路内部,其对道路表面温度的测量误差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路面状态测定方法及装置,能够减少路面损坏,且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路面状态测定方法,包括:
对路面提供非接触式热源,使所述路面的温度发生变化;
非接触式监测所述路面的温度变化,获得温度变化数据;
根据所述温度变化数据确定所述路面的状态。
进一步,所述根据所述温度变化数据确定所述路面的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温度变化数据获得温度变化曲线;
根据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及斜率变化确定所述路面的状态。
进一步,所述根据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及斜率变化确定所述路面的状态,包括:
若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不变,且斜率大于等于第一阈值,则确定所述路面状态为干燥状态;
若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不变,且斜率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大于等于第二阈值,则确定所述路面状态为积水状态;
若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不为0,且在某一时刻突然变大,则确定所述路面状态为积水状态;
若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在某一段时间由零发生跳跃性变化,则确定所述路面状态为结冰状态。
进一步,所述根据所述温度变化数据确定所述路面的状态,包括:
将获得的所述温度变化数据与预设的不同路面状态对应的温度变化样本数据进行匹配;
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路面的状态。
一种路面状态测定装置,包括:
热源供给单元,用于对路面提供非接触式热源,使所述路面的温度发生变化;
温度监测单元,用于非接触式监测所述路面的温度变化,获得温度变化数据;
数据分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变化数据确定所述路面的状态。
进一步,所述数据分析单元包括:
转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变化数据获得温度变化曲线;
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及斜率变化确定所述路面的状态。
进一步,所述确定子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不变,且斜率大于等于第一阈值时,确定所述路面状态为干燥状态;当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不变,且斜率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大于等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路面状态为积水状态;当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不为0,且在某一时刻突然变大时,确定所述路面状态为积水状态;当所述温度变化曲线的斜率在某一段时间由零发生跳跃性变化时,确定所述路面状态为结冰状态。
进一步,所数据分析单元包括:
匹配子单元,用于将获得的所述温度变化数据与预设的不同路面状态对应的温度变化数据进行匹配;
判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路面的状态。
进一步,所述热源供给单元为主动式可见光热光源或红外激光源。
进一步,所述温度监测单元为红外热电堆探测器或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路面供给热源后进行温度监测,获得了温度变化数据,进而根据温度变化的趋势确定了路面状态。由于该供给热源和温度监测均为非接触式,所以避免了对道路路面的损坏,而且,该温度变化数据是直接在道路表面获取的,更准确的反应了路面状态,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路面状态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36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