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转向锁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4026.7 | 申请日: | 2012-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90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野间秀树;肋哲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有信 |
主分类号: | B60R25/021 | 分类号: | B60R25/021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转向 锁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停车时用电动方式将方向盘的转动予以锁定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ESL)。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的车辆为了防止被盗而设置了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用于在停车时以电动方式将方向盘予以锁定。例如当驾驶员在发动机工作状态下将发动机启动开关断开时,这种电动转向锁定装置便立即检测到这一情况并对电动机等电动致动器实施驱动,该电动机致动器就使锁定部件移动而使之与转向轴卡合,从而将方向盘的旋转锁定,而当驾驶员在发动机停止状态下将发动机启动开关接通时,该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立即检测到这一情况并对电动致动器实施驱动,该电动机致动器就使锁定部件移动而解除该锁定部件与转向轴的卡合,使方向盘处于未被锁定的状态而可实施转向操作。
而且这种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具备被螺栓等固定在车辆的转向柱上的壳体,该壳体具备箱体和盖子,该箱体具有在固定于转向柱的状态下向下方开口的开口部,该盖子将该箱体的所述开口部封闭。而且在该壳体的内部收容着锁定部件和电动致动器、以及电路板等,该电路板上配设了用于控制电动致动器的电路。另外,在电动转向锁定装置中设有内部连接器,用于与向电动致动器及电路板供给电力或控制信号的外部电源或控制器等进行电连接。
关于这种电动转向锁定装置,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结构,是在壳体的箱体的侧面(相对于锁定螺栓的进退方向位于侧方的侧面)上形成缺口部,且将内部连接器以其端面不从壳体突出的方式配置在缺口部中,由此防止内部连接器受到冲击而导致破损,并且提高内部连接器与外部连接器连接时的作业效率。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特开2009-096299号公报
不过,通常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由于设置空间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固定在车辆的转向柱的下侧。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所述,在将电动转向锁定装置配置在转向柱的下侧、并且将外部连接器与配置在其壳体的侧部的内部连接器连接的场合,从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侧部延伸的外部连接器的电线束是用设在转向柱上的捆束带与周围的电气零件的电线束捆束在一起的,因此该电线束向位于其上方的转向柱延伸。而且该电线束沿着转向柱布置,并与配置在转向柱附近的上位控制单元和电源等连接。
然而,当如上述那样布置电线束时,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内部连接器及与之连接的外部连接器比该电线束的被捆束带捆束的部分还要位于下侧,因此可能发生例如由在车内洒出的饮料或结露等产生的水滴沿电线束流到外部连接器并经过内部连接器而侵入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内部的情况。一旦水滴等侵入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内部,就会引起短路而导致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发生故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使用昂贵的防水连接器或衬垫等,但这样一来又难免发生成本上升这样的别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转向锁定装置,无须提高成本,能用简单的结构提高防水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具备: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通过与车辆的转向轴卡合来阻止该转向轴的旋转;电动致动器,该电动致动器用于产生使所述锁定部件移动的驱动力;作为电连接装置的内部连接器,该内部连接器用于与向所述电动致动器供给电力的外部电源进行电连接;壳体,该壳体具备:具有开口部的箱体和将该箱体的所述开口部加以封闭的盖子,在所述箱体固定在转向柱上的状态下所述开口部向下方开口,所述转向柱中可旋转地收纳所述转向轴,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至少收纳所述锁定部件和所述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盖子上形成了能够使所述内部连接器与外部连接器连接的通孔,所述外部连接器与所述外部电源相连。
技术方案2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在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在从与所述内部连接器连接的所述外部连接器向下方导出的电线束的一部分上形成了向上方弯曲成U字状的弯曲部。
技术方案3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了可将电路板从所述箱体的开口部插入的收纳部,在所述电路板上配设了用于控制所述电动致动器的电路,所述内部连接器一体地固定在所述电路板的与所述盖子的通孔相对的端部上。
技术方案4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所述盖子的通孔做成非缺口孔。
技术方案5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所述盖子的通孔做成非缺口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有信,未经株式会社有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40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