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菜专用复合颗粒缓释肥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5162.8 | 申请日: | 201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1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金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8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42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菜 专用 复合 颗粒 缓释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化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菜专用复合颗粒缓释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上复合肥的种类也是越来越多,含有的营养成分也各有侧重,但是油菜专用复合颗粒缓释肥,还未见报道,本发明提供一种油菜专用复合颗粒缓释肥,专用于油菜的生长过程施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菜专用复合颗粒缓释肥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缓释肥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油菜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使油菜对养分的吸收更加均衡,有利于提高油菜的品质与产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菜专用复合颗粒缓释肥,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分组成,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氯化钾 20-25%、磷酸一铵24-28%、氯化铵42-48%、尿素4-8%、缓释剂 8-11%、辅料12-15%,
所述的缓释材料由下列组分组成,其各组成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
聚乙烯醇 2-5%、甲醛1-4%、壳聚糖2-5%、竹炭 1-3%、丙三酯 10-15%、聚乳酸 2-5%、氨基树脂 1-5%、余量为 蒸馏水,将各组分按比例溶解到水中,充分搅拌均匀,即可。
所述的一种油菜专用复合颗粒缓释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料为:凹凸棒粉。
所述的一种油菜专用复合颗粒缓释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颗粒缓释肥中氮、磷、钾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6:11:13,且N+P2O5+K2O≥40%。
所述的一种油菜专用复合颗粒缓释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投料:将氯化钾、磷酸一铵按比例加入造粒机内;
(2)均匀混合,造粒机的转速为45-55转;
(3)粉碎:将尿素颗粒粉碎;
(4)二次投料:将尿素、氯化铵、辅料按比例加入造粒机内;
(5)二次均匀混合,间歇式通入热蒸汽,鼓热风,造粒机的转速为45-55转;
(6)间歇式喷涂缓释剂,鼓热风,造粒机的转速为45-55转;
(7)筛分;
(8)烘干;
(9)包装入库。
所述的一种油菜专用复合颗粒缓释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释剂的制备方法为:
(1)在反应器中加入配方比例的蒸馏水,并加热至85~90℃,再加入配方比例的聚乙烯醇,不断搅拌至聚乙烯醇完全溶解;然后降温至80℃左右,调节pH值为3~4;向其中加入配方比例的甲醛,保持温度在80~85℃,搅拌反应30分钟,调节pH值为7~8,得溶液A;
(2)向溶液A中依次加入配方比例的壳聚糖 、竹炭粉末,并搅拌使其充分混匀,降温至50~55℃,加入配方比例的丙三酯,搅拌反应1.5~2小时,得溶液B;
(3)在另一反应器中,加入配方比例的聚乳酸,通入热蒸汽,使其完全熔化,再向其中加入配方比例氨基树脂,并搅拌使其充分混匀, 得溶液C;
(4)将溶C加入到中溶液B,保持温度在90~95℃,搅拌反应1~2小时,冷却后,即可。
本油菜专用复合颗粒缓释肥在油菜播种或移栽前,结合整地,视土壤肥力情况,每亩一次性基施25~35kg或基施15~20kg,再于蕾苔期追施10~15 kg,撒施、穴施或条施均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产品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油菜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使油菜对养分的吸收更加均衡,有利于提高油菜的品质与产量。
2)本产品能够结合油菜的生长特性和需肥规律将营养元素缓慢持久地释放出来,使肥料中养分的有效释放期延长,从而满足油菜生长中后期对于养分的需求,避免早衰和脱肥。
3)本产品作为基肥对油菜施肥一至两次即可满足油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相比应用常规肥料,在油菜的整个生育期内施肥3~4次甚至更多,具有省工、省时、环保等优点。
4)产品适用于我国油菜产区的大部分土壤。
具体实施方式
称取氯化钾 22kg、磷酸一铵25kg、氯化铵45kg、尿素 5kg、缓释剂10kg
凹凸棒粉13kg,
按下列步骤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51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