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气缸盖的冷却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15492.7 | 申请日: | 201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肖亨琳;毛丽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40 | 分类号: | F02F1/4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缸盖 冷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气缸盖的冷却结构,属于发动机冷却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已有发动机的以冷却液为冷却介质的冷却系统技术中,由于冷却液流量小,流速慢,会导致发动机冷却不足,缸盖内温度过高,从而降低发动机的功率。另外,如果发动机冷却效果不好,温度过高,各零件因温度的不同膨胀的程度不同相互之间的正常配合间隙被改变;还有温度过高会导致机油黏度下降,使各摩擦表面的润滑情况恶化,运动件之间磨损加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发动机气缸盖的冷却结构,该冷却结构简单、合理,能够使气缸盖高温区附近的冷却液流速加快,流量增大,从而大大提高气缸盖高温区单位面积的散热速度。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发动机气缸盖的冷却结构,所述气缸盖上设有大进水口、冷却流道和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上增设有一个小进水口和引流道,所述小进水口与引流道相连通,所述引流道的出口正对气缸盖上的两排气门鼻梁区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大进水口的进口处增设有一阻隔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缸盖上的大进水口、小进水口相互独立,大进水口进入的冷却液与小进水口进入的冷却液在冷却流道内汇合,通过同一个出水口流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阻隔板与气缸盖为一体结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新增设的小进水口的冷却液可以目标明确地针对气缸盖上的温度最高处进行冷却,解决水道分流带来的流量不足现象;大进水口附近新增加的阻隔板可以提高大进水口处的流速,从而改善冷却效果,进而使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得到改善,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气缸盖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面图。
图4为图3中的B-B局部剖面图。
图5为图3中的C-C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所述气缸盖1上设有大进水口2、冷却流道8和出水口7,所述气缸盖1上增设有一个小进水口3和引流道5,所述小进水口3与引流道5相连通,所述引流道5的出口正对气缸盖1上的两排气门6鼻梁区处(即气缸盖1上的温度最高的区域),小进水口3进入的冷却液直通两排气门6鼻梁区。
如图3、图4所示,所述大进水口2的进口处增设有一阻隔板4。所述阻隔板4能够阻止冷却液快速向外扩散,使冷却液在进入气缸盖1后仍具有较高的流速,从而加快气缸盖1的冷却。优选的方案,所述的阻隔板4与气缸盖1为一体结构。
如图1、图3所示,所述气缸盖1上的大进水口2、小进水口3相互独立,大进水口2进入的冷却液与小进水口3进入的冷却液在冷却流道8内汇合,通过同一个出水口7流出。所述大进水口2进入的冷却液负责冷却整个气缸盖1,所述小进水口3进入的冷却液负责冷却两排气门6鼻梁区。
具体应用时,冷却液从机体的两个出水口分别进入气缸盖1的大进水口2和小进水口3,进入大进水口2的冷却液由于受到阻隔板4的阻隔,冷却液首先在气缸盖1温度相对较高的底部进行分流,再流向其它部位,围绕气缸盖1一周后,高温的冷却液从出水口7流出气缸盖1;进入小进水口3的冷却液由于有引流道5的引流,冷却液直接流向气缸盖1两排气门6鼻梁处,对两排气门6鼻梁区冷却后,与大进水口2的冷却液在冷却流道8汇合后流出气缸盖1。所以两排气门6鼻梁处的流量不会受到分流影响而减小,气缸盖1整体温度不均匀的现象得到改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54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