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受阻酚类抗氧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6214.3 | 申请日: | 201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8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贺黎明;何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243/38 | 分类号: | C07C243/38;C07C241/04;C07C235/34;C07C2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卢绮琴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受阻 抗氧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受阻酚类抗氧剂的制备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电线、电缆等制品中、具有钝化金属作用的受阻酚类抗氧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抗氧剂是聚合物加工和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助剂,能够有效抑制和减缓高分子材料的氧化降解,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各类抗氧剂中,受阻酚类抗氧剂是应用最为广泛和用量最多的一类抗氧剂,其消费量约占总量的55%,广泛应用于塑料、纤维、橡胶、石油、油脂、化妆品及食品工业。随着塑料助剂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受阻酚类抗氧剂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其品种开发趋势来看,具有多功能基团是其主要特征,不仅可满足原应用领域的高要求,也可适用应用领域的差异化需求。当聚烯烃等高分子材料与金属如Cu、Mn、Fe、Co接触时,这些微量金属能导致氢过氧化物转化生成自由基,因而促进了高分子材料的老化,此时即使加入大量传统的受阻酚类抗氧剂,也很难抑制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为避免这种金属离子的接触催化作用,通常需添加一类可以钝化金属离子作用的抗氧剂,则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这类抗氧剂具有受阻酚和酰肼两种官能团,受阻酚结构能阻止高分子材料受热氧老化;酰肼结构能对金属离子进行络合反应,使其失去破坏作用;该抗氧剂同时赋予制品抗金属性和抗热氧老化性,使用效果良好。该类抗氧剂可与其它酚类抗氧剂配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起主抗氧剂作用,因此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和镶有金属件的制品中。该类抗氧剂的结构式可表示如下:
其中R1和R2选自氢原子、含1~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n为1或2,m为0~6的整数。
目前合成受阻酚类抗氧剂的基本原料主要包括:具有受阻酚结构的酯(Ⅱ)、水合肼或二胺、以及二氯亚砜等,采用“三步法”工艺合成所述受阻酚类抗氧剂。其中基本原料(Ⅱ)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其中,n、R1和R2的定义与式(Ⅰ)中相同。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合成受阻酚类抗氧剂三步法工艺所必需的原料之一为二氯亚砜。但因二氯亚砜的使用,反应时不可避免产生氯化氢和二氧化硫气体,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此外该三步法产物收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如专利US3660438提出一种该类抗氧剂的制备方法,以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二氯亚砜和水合肼为原料,采用三步法工艺,中间产物提纯后,并在适宜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后,过滤洗涤得到抗氧剂产品,此法中间产物提纯工艺复杂,产物收率不高,不适宜工业化生产。
此外,也有文献报道采用直接脱水法工艺制备该类抗氧剂产品。首先基本原料(Ⅱ)经水解后生成相应的中间体酸(Ⅲ);同时反应原料(Ⅱ)和水合肼或二胺反应,生成相应的中间体单酰肼或单酰胺(Ⅳ),然后(Ⅲ)和(Ⅳ)两种中间体之间进行直接脱水反应合成受阻酚类衍生物抗氧剂产品。此法避免采用二氯亚砜,减少了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但是由于原料加入过量50%以上,回收较为困难,造成产品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使用。
在式(Ⅲ)和(Ⅳ)中,n、m、R1和R2的定义与式(Ⅰ)中相同。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制备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受阻酚类抗氧剂的改进制备方法,不仅能够避免使用二氯亚砜,减少潜在的环境污染,而且采用“一步法”直接制备工艺,提高原料使用率,缩短反应时间,降低反应成本,便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技术方案是:以具有受阻酚结构的酯(Ⅱ)和水合肼或二胺化合物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工艺合成目标产品,通过添加催化剂,使反应顺利进行;所用催化剂为碱性催化剂,具体例如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甲醇钠和叔丁醇钠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优选甲醇钠。反应完成后,直接过滤,滤饼用水洗涤至中性,干燥后得到目标产品,所得产品采用红外、质谱、核磁和液相色谱可以确证为目标产品。
本发明所涉及的主要反应为:
其中,n、m、R1和R2的定义与式(Ⅰ)中相同。其中,含1~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例如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叔丁基、戊基或己基,根据抗氧剂的结构和作用机理,最优选R1和R2为叔丁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62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双扣的高强度聚乙烯拉链
- 下一篇:磺胺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