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结构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6498.6 | 申请日: | 201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6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韦春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谱蔚物联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1/32 | 分类号: | G01K11/3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周濂堂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结构 光纤 光栅 温度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属传感器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是涉及用于物联网中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的设计和生产技术。
背景技术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以其1)无电探测,本质防爆,抗电磁干扰;2)耐水防腐;3)现场精度高; 4)运用波长编码,可进行串联,易于构建中、大型传感网络;5)可长距离探测等诸多优点,近十年来,在石化油库火灾探测,电力热点探测,热力管道,土木工程测温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目前,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结构,主要以无外应力光纤光栅设计为主。而无外应力光纤光栅的实现,采用两种方式:1)光纤光栅直接粘贴在统称基底的基板或管或棒上,其与外保护管无约束连接,保证与外应力无关;中国专利 200510123773.X 一种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的封装结构,就是此种结构;
2) 光纤光栅两端粘贴在基板或管或棒上,同时,光纤光栅呈一定弧状,从而保证光纤光栅处于松弛状态,因此,亦保证与外应力无关。中国专利 201010141147.4 一种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是这一结构的典型代表。
上面所述两种方法中,2)中光纤光栅受基底和粘贴材料影响小,因此,具有更为优良的性能。然而,中国专利 201010141147.4 一种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这类结构看似简单,在实际生产制造中,却需要较多工装辅助实现。例如,光纤光栅既要两端与基板粘结固定,又要使光纤光栅呈弧状。这需要运用复杂夹具将光纤光栅拱起,再将两端夹住上胶固定。生产实践发现,这种结构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工序繁杂,生产装配中易损伤光纤光栅,造成产品质量事故,不适合批量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序简单,易于加工,便于生产,方便安装使用,适合批量生产的一种模块化结构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模块化结构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包含光纤固定基板,其方案是:光纤固定基板是扁状狭条长方体,其面上从两端向中间对称地垂直树立互相平行的四个挡板作为限位台;在挡板的近根部,从侧边缘到挡板的过中心处,均有一平行底面的用于通过光纤的切缝隙孔;在切缝隙孔的上方挡板可按需切割;穿过切缝隙孔的光纤光栅,处中间限位台间为松弛的呈圆弧状光纤光栅;两端的挡板间,有光纤光栅尾纤粘结固定点;固定点处往外侧的光纤光栅尾纤由固定点伸出,并穿过边缘切缝隙孔;其整体处外保护管之内,构成光纤光栅无应力模块;两端引出的光纤光栅尾纤与紧固在光缆连接头的光纤尾缆相接,保护尾套围裹着光缆连接头和光纤尾缆可付诸实施具体应用。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
实施本发明后,由于光纤固定基板是采用模块化的一体设计,零件少,加工、装配简单,质量好,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中心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光纤固定基板的主视和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模块化结构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包含光纤固定基板,其构成是:光纤固定基板5是扁状狭条长方体,其面上从两端向中间对称地垂直树立互相平行的四个挡板作为限位台8;在挡板的近根部,从侧边缘到挡板的过中心处,均有一平行底面的用于通过光纤的切缝隙孔9;在切缝隙孔的上方挡板10可按需切割;穿过切缝隙孔的光纤光栅6,处中间限位台间为松弛的呈圆弧状光纤光栅;两端的挡板间,有光纤光栅尾纤粘结固定点7;固定点处往外侧的光纤光栅尾纤由固定点伸出,并穿过边缘切缝隙孔;其整体处外保护管4之内,构成光纤光栅无应力模块;两端引出的光纤光栅尾纤与紧固在光缆连接头3的光纤尾缆1相接,保护尾套2围裹着光缆连接头和光纤尾缆3可付诸实施具体应用。
所述的四个挡板其形状为任意形状,所述任意形状是半圆状,或梯形状,或长方形状,或三角状。
所述的上方挡板可按需切割,是在纵向四个限位台的细缝上半部分,沿纵向削去一部分,至少留下与切缝隙孔底部有大于0.1毫米间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谱蔚物联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谱蔚物联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64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