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械去毛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7618.4 | 申请日: | 201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7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宪伦;崔玉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9/00 | 分类号: | B24B9/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刘雁君 |
地址: | 26606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毛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设置于机械手末端的机械去毛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机械去毛刺装置一般是针对专用零件的,机械手辅助机械加工去毛刺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适合各类零件的去毛刺作业,但由于机器人本身多数是位置控制,并且具有较高的位置控制精度和重复精度,而机械手多数是串联结构,其刚度较低,因此如果零件误差或装配误差较大的情况下,比如存在较大误差的情况下,机械手、刀具或者零件就会受到损害,因此要求设置于机械手末端的去毛刺装置具有一定的柔顺性,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误差的存在,现有的机械手去毛刺装置,其缓冲一般采用弹簧缓冲或气动缓冲方式。其缺陷是:
1、弹簧缓冲效果较差,且弹簧使用时间过长或频繁使用后,会存在弹性疲劳的问题,更换弹簧或维修都比较麻烦。
2、气动缓冲是通过气体压力的变化而实现缓冲力的变化的,相对于弹簧缓冲方式,其缓冲效果要稍好一点。但是气动驱动需要配置空气压缩机,且需要干燥清洁的气源和密封装置。其仍然存在适用范围小、对密封的要求高、不易实现准确的速度控制,较大的气流噪声及动力费用较高等缺陷。
3、无论弹簧还是气动缓冲,高速旋转轴都不可避免的和缓冲器件接触,产生较大摩擦力和噪声。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采用电机驱动、磁力缓冲的机械去毛刺装置,其成本低、缓冲效果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机械去毛刺装置,包括电机、磁力缓冲器、转动轴、刀头和机壳;所述电机位于机壳内,磁力缓冲器位于机壳外侧,与机壳固定连接;电机一端连接万向节,万向节与机壳固定连接,电机的输出轴与转动轴固连,转动轴穿过磁力缓冲器,通过限扭矩联轴器与刀头连接;所述转动轴靠近电机的一端设置重心调节件。
所述重心调节件为以转动轴为中心轴的圆盘状结构。
所述转动轴外侧、磁力缓冲器与限扭矩联轴器之间,设有防尘套。防尘套由防磁材料制成,可以防止铁屑吸入去毛刺装置内。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启动电机,磁力缓冲器通电,产生磁场,将转动轴悬浮在缓冲器的轴心平衡位置,在加工过程中,转动轴带动的刀头部分碰到机械的棱角和边沿等处时会使转动轴偏离平衡位置,此时缓冲器通过调整磁场的变化,从而使转动轴偏移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产生更大的磁场斥力,将偏移的转动轴推回原平衡位置。转动轴在发生偏移时会带动电机发生小幅度摆动,此摆动会由与电机连接的万向节来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直接采用电机驱动,不需空气压缩机进行转换,动力成本降低、设备成本降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驱动后噪声较小;3、改用磁力缓冲器作为缓冲,缓冲效果可以时时调节,做到了智能化缓冲,去毛刺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机;2、转动轴;3、机壳;4、磁力缓冲器;5、防尘套;6、重心调节件;7、万向节;8、限扭矩联轴器;9、刀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电机1、磁力缓冲器4、转动轴2、刀头9和机壳3;所述电机1位于机壳3内,磁力缓冲器4位于机壳3外侧,与机壳3固定连接;电机一端连接万向节7,万向节7与机壳3固定连接,电机1的输出轴与转动轴2固连,转动轴2穿过磁力缓冲器4,通过限扭矩联轴器8与刀头9连接;所述转动轴2靠近电机1的一端设置重心调节件6。重心调节件6为以转动轴2为中心轴的圆盘状结构。转动轴2外侧、磁力缓冲器4与限扭矩联轴器8之间,设有防尘套5。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启动电机1,磁力缓冲器4通电,产生磁场,将转动轴2悬浮在缓冲器的轴心平衡位置,在加工过程中,转动轴2带动的刀头9碰到机械的棱角和边沿等处时会使转动轴2偏离平衡位置,此时缓冲器通过调整磁场的变化,从而使转动轴2偏移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产生更大的磁场斥力,将偏移的转动轴2推回原平衡位置。转动轴2在发生偏移时会带动电机1发生小幅度摆动,此摆动会由与电机1连接的万向节7来进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76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