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衡重式加筋挡土墙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18314.X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0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曾维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凯铭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衡重式加筋 挡土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衡重式挡土墙,具体涉及一种衡重式加筋挡土墙。
背景技术
挡土墙是用来支撑、加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其坍滑以保持稳定的一种建筑物。在铁路、公路路基工程中,挡土墙被广泛应用于稳定路堤、路堑、隧道洞口以及桥梁两段的路基边坡等,主要用于承受土体侧向土压力。在水里、矿场、房屋建筑等工程中,挡土墙主要用于加固山坡、基坑边坡、和河流岸壁。衡重式挡土墙的墙面胸坡很陡,下墙背仰斜,可以减少墙的高度,减少开挖工作量,避免过分牵动山体的稳定,有时还可以利用后台净空拦截落石,所以衡重式挡土墙在山区公里中常被采用。虽然其有很多优点,但是其在抗震能力方面还是有些不足。有些山区经常发生地震,地震的发生会对公路照成损害,严重制约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交通出行带来很大的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衡重式加筋挡土墙,其能有效地提高挡土墙的抗倾覆能力。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衡重式加筋挡土墙,它包括衡重式挡土墙和拉筋结构,所述的衡重式挡土墙包括上墙、下墙和承重台;所述的拉筋结构由多根拉筋组成,任意两根拉筋之间相互平行,相邻两根拉筋之间的间距为10cm—50cm;拉筋结构至少有两排,相邻两排拉筋结构之间的间距为1m—2m;所述的拉筋结构嵌入衡重式挡土墙内。衡重式挡土墙由上墙、下墙和衡重台三部分组成,其主要稳定条件是凭借于墙身自重。拉筋结构嵌入衡重式挡土墙内,能有效地提高其的抗震能力。可以根据衡重式挡土墙的高度来决定拉筋结构的数量。拉筋结构相邻两根拉筋之间的距离不宜设置的太近或者太远,太远的话,达不到拉筋起的抗震作用;太近的话,虽然达到了抗震的目的,但是浪费了拉筋材料。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拉筋结构的每根拉筋嵌入上墙或下墙的深度为20cm—5ocm。拉筋嵌入墙面的深度不能设置的太浅或者太深,太浅的话,则嵌入墙面的牢固度不够;太深的话,虽然牢固度是合适的,但是有些浪费拉筋材料。
所述的拉筋结构水平放置。
所述的拉筋结构分别嵌入衡重式挡土墙的上墙和下墙内。
所述的上墙和下墙内部均有钢筋,所述的拉筋结构的连接结构与钢筋连接在一起。拉筋结构的连接结构与上墙和下墙内部的钢筋连接,能更好的固定拉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衡重式挡土墙的上墙和下墙内分别嵌有拉筋结构,有效地提高了挡土墙的抗倾覆能力。
2、此衡重式加筋挡土墙简单,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中的标号为:1、下墙;2、上墙;3、承重台;4、拉筋结构;5衡重式挡土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一种衡重式加筋挡土墙,它包括衡重式挡土墙5和拉筋结构4,衡重式挡土墙5包括上墙2、下墙1和承重台3;拉筋结构4由多根拉筋组成,任意两根拉筋之间相互平行,相邻两根拉筋之间的间距为10cm—50cm;拉筋结构4至少有两排,相邻两排拉筋结构之间的间距为1m—2m;拉筋结构4嵌入衡重式挡土墙5内。拉筋结构4的每根拉筋嵌入上墙2或下墙1的深度为20cm—5ocm。拉筋结构4水平放置。拉筋结构4分别嵌入衡重式挡土墙5的上墙2和下墙1内。上墙2和下墙1内部均有钢筋,所述的拉筋结构4的连接结构与钢筋连接在一起。
在操作中,由于衡重式挡土墙5的基底面积较小,对地基承载力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其必须设置在坚实的地基上。我们只需在承重台一边填土到与上墙2齐平即可。其中拉筋结构位于土内。
如上所述即为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凯铭投资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凯铭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83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彩色3D LCD装置
- 下一篇:内窥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