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放射线性树脂组成物、显示元件用硬化膜、显示元件用硬化膜的形成方法及显示元件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18890.4 | 申请日: | 201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4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中川刚志;西川耕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JSR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F7/004 | 分类号: | G03F7/004;G03F7/027;G03F7/00;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东京港***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射 线性 树脂 组成 显示 元件 硬化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放射线性树脂组成物、显示元件用硬化膜、显示元件用硬化膜的形成方法及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在薄膜晶体管型液晶显示元件等电子零件中,通常为了使配置成层状的配线之间绝缘而设置有层间绝缘膜。例如,薄膜晶体管型液晶显示元件经过如下步骤来制造:在层间绝缘膜上形成透明电极膜,进而在透明电极膜上形成液晶配向膜。因此,在透明电极膜的形成步骤中,层间绝缘膜暴露在高温条件下、或暴露在用于形成电极的图案的抗蚀剂的剥离液中,因此需要针对它们的充分的耐热性及耐溶剂性。
就图案化性能的观点而言,先前的液晶显示元件用的层间绝缘膜使用利用了萘醌二叠氮等酸产生剂的正型感放射线性树脂组成物(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1-354822号公报)。近年来,负型感放射线性树脂组成物的高感光度、所获得的硬化膜的高光线透过率等性能受到瞩目,且正不断应用负型感放射线性树脂组成物(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0-162769号公报)。
另一方面,液晶显示元件中所使用的构件之中,间隔片、保护膜、彩色滤光片用着色图案等也大多使用负型感放射线性树脂组成物来形成(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6-43643号公报)。近年来,对液晶显示元件要求进一步的大画面化、高亮度化、薄型化等,就步骤时间的缩短及削减成本的观点而言,需要负型感放射线性树脂组成物的高感光度化及高解析度化。
作为针对所述步骤时间的缩短的对策,已对包含肟酯系光聚合起始剂的感放射线性树脂组成物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5-227525号公报)。但是,该光聚合起始剂多为在可见区域中具有极大吸收的化合物,且光聚合起始剂本身略带红色的情况多。若使用此种先前 的光聚合起始剂来形成硬化膜,则硬化膜也同样地略呈红色,光线透过率下降,因此根据液晶装置而存在无法应用的情况。
由于此种状况,因此期望开发一种具有充分的解析度及感光度的感放射线性树脂组成物,以及压缩性能、透过率、耐光性、电压保持率、耐显影性、耐热性及耐溶剂性优异的显示元件用硬化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3548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0-1627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6-4364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5-2275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充分的解析度及感光度的感放射线性树脂组成物,以及压缩性能、透过率、耐光性、电压保持率、耐显影性、耐热性及耐溶剂性优异的显示元件用硬化膜。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完成的发明是一种感放射线性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包含:
[A]碱可溶性树脂;
[B]具有乙烯性不饱和键的聚合性化合物(以下,也称为“[B]聚合性化合物”);
[C]由下述式(1)所表示的光聚合起始剂(以下,也称为“[C]光聚合起始剂”);以及
[D]选自由含有受阻酚结构的化合物、含有受阻胺结构的化合物、含有亚磷酸酯结构的化合物及含有硫醚结构的化合物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以下,也称为“[D]化合物”);且
相对于[A]碱可溶性树脂100质量份,[C]光聚合起始剂的含量为0.1质量份以上、5质量份以下。
[化1]
式(1)中,
R1及R4分别独立为碳数为1~12的烷基、碳数为4~20的脂环式烃基或苯基。其中,所述苯基所具有的氢原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可由碳数为1~12的烷基或碳数为1~12的烷氧基取代。
R2为亚甲基或碳数为2~20的亚烷基。
R3为碳数为4~20的脂环式烃基、苯基或萘基。
R5为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萘基、蒽基、菲基、9-芴基、2-呋喃基或2-噻吩基。其中,这些基所具有的氢原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可由碳数为1~12的烷基或碳数为1~12的烷氧基取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SR株式会社,未经JSR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88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