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控制高强钢酸洗剪边质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0145.3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2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曾建峰;张明;章培莉;宋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0 | 代理人: | 刘立平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控制 高强 酸洗 质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钢剪切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控制高强钢酸洗剪边质量的方法,适用于屈服强度在380N/mm2~600N/mm2之间的高强钢。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在使用过程中显著降低材料成本和制造费用,现代高强钢在建筑、船舶和海洋结构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市场对高强钢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高强钢产品,特别是屈服强度在380N/mm2以上的高强钢产品,由于其材料特性,在热轧板经酸洗后的剪边过程中极易发生剪切不良及圆盘剪崩刀现象,此边部不良段到达冷轧轧机后在轧制过程中易造成断带事故,不利于稳定生产及产品质量控制。
现有工艺的冷轧酸洗切边生产过程,剪边参数主要包括间隙和重叠量。所述间隙为圆盘剪上下两把刀片之间的水平距离,重叠量为圆盘剪上下两把刀片在竖直方向上所相互重叠部分的值。
在之前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对间隙及重叠量的设定主要依据产品厚度进行,即机组LEVEL2过程计算机系统通过来料钢产品的厚度,对间隙及重叠量设定值进行计算,在计算结束后将此设定值传送至实际操作的LEVEL1过程计算机系统,圆盘剪相关传动设备根据接收的LEVEL1数据自动调整至设定值,继而实现对带钢产品的剪边。
但是,由于高强钢产品的材料特性,仅根据产品厚度而设定的剪切参数并不合理,时常导致剪切质量不佳并造成边部应力集中带,此应力集中带在轧制过程中极易沿晶界发生撕裂,从而引发堆钢断带事故。另一方面,由于剪切设定值的不合理,在新刀片投入使用的预热期,也极易发生崩刀现象。
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
由于高强钢产品材料本身极高的强度,仅根据产品厚度而设定的剪切参数并不合理,时常导致剪切质量不佳并造成边部应力集中带,此应力集中带在轧制过程中极易沿晶界发生撕裂,从而引发堆钢断带事故。由于剪切设定值的不合理,在新刀片投入使用的预热期,也极易发生崩刀现象。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主要存在如下专利文献:
申请号:200510046494.8,专利名称:超低碳软钢酸洗剪边控制方法。该发明提供了一种超低碳软钢酸洗剪边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将圆盘剪的间隙和重叠量值的剪边参数传送给一级PLC,通过PLC调整电机到达控制位置,送给一级PLC的圆盘剪间隙和重叠量值的剪边参数值是由与原料厚度成线性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过程计算机进行计算的。该发明减少了人工的干预,提高了剪切精度,解决了因采用经验值和人工修正的方式所带来的带钢边部毛刺和频繁崩刃的质量问题,此数学模型经现场实际测试后,因剪边造成的缺陷量比以前下降了55%左右。
然而,该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是超低碳软钢的剪边控制方案,并不适用于高强钢产品剪边控制。同时,上述方法在对剪边参数进行设定时,仅依据热轧来料厚度的线性数学模型,不能对圆盘剪间隙和重叠量的设定值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控制高强钢酸洗剪边质量的方法,所述方法能够提高屈服强度介于380N/mm2到600N/mm2高强钢产品边部剪切质量,减少崩刀等异常情况发生的剪边质量控制方法,以满足高强钢产品在冷连轧机组的实际生产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控制高强钢酸洗剪边质量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用过程计算机系统分别对圆盘剪间隙H1和重叠量H2的设定值进行计算,然后将得到的设定值传送至操作计算机系统,所述操作计算机系统依照所得到的设定值对圆盘剪传动装置进行调整,控制圆盘剪对所述高强钢进行剪边,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盘剪间隙H1和重叠量H2的设定值通过如下公式获得:
H1=α1X+β1Y+γ1Z+δ1Q
H2=α2X+β2Y+γ2Z+δ2Q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01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