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除试桩桩顶标高以上部分侧摩阻力的双套管及试桩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0775.0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0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赵亚军;张磊;栾和罡;李文茂;李栋;陈俊杰;李锋;徐玉飞;牛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除 桩桩 标高 以上 部分 阻力 套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套管及试桩方法,尤指一种消除桩顶标高以上部分侧摩阻力的双套管及试桩方法。
背景技术
试桩的设计是根据地质报告及当地经验,选定桩型及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目的一是进一步确定所选桩型的施工可行性,避免桩机全面进场后发现该桩型不适合本场地施工或发现桩基承载力远小于地质报告提供的计算值,此时再改桩型就会拖工期且增加费用。二是根据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由于地质报告提供的数值往往偏于保守,且桩顶标高以上部分的杂填土不能及时外运,所以根据静载报告进一步确定地基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场地环境、地质以及施工工艺等的影响,桩顶标高与自然地面标高普遍存在高差,使得实际桩长大于设计桩长,而桩顶标高以上部分的桩长与地基接触会产生摩擦阻力,而这部分摩擦阻力并不包含在单桩竖向承载力中,且桩顶标高与自然地面标高的高差越大,桩顶标高位置以上的侧阻力对整个试桩侧阻力的贡献越大,此时正确估算出实际的侧阻力难度也越大。桩位处上部存在的砖渣等建筑垃圾孔隙率大,易出现塌孔,可能会出现扩径现象,造成承载力大幅提高。故在施工中如果能排除桩顶标高位置以上的侧阻力的影响对提高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结果的精确程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消除侧摩阻力的双套管及试桩方法,实现了一种消除桩顶标高位置以上的侧阻力的双套管试桩结构及方法,排除桩顶标高位置以上的侧阻力对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产生的影响,具有消除侧摩阻力效果好,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精度高的特点。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是一种消除桩顶标高以上部分的侧摩阻力的双套管,包括一内套筒和一同轴套设于所述内套筒外的外套筒,所述外套筒的直径大于所述内套筒的直径,所述外套筒和所述外套筒之间形成一间隔空间,所述外套筒的底部和所述内套筒之间垫设有密封件。
上述内套筒外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布设有一个环形肋板,所述环形肋板的凸起高度小于所述外套筒与所述内套筒的间距。
上述内套筒外壁均的中部均匀布设有复数个条形肋板,所述条形肋板的凸起高度小于所述外套筒与所述内套筒的间距。
上述密封件包括一橡胶止水带和海带;所述外套筒的底部向内形成一环形封底,所述橡胶止水带垫设于所述环形封底的内侧与所述内套筒之间,所述海带位于所述间隔空间的底部并缠绕设置于所述内套筒外。
上述外套筒与所述内套筒的间距不大于2mm;内套筒的顶标高比外套筒的顶标高高1m;内套筒的底标高比外套筒的底标高低500mm。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上述消除侧摩阻力的双套管的消除侧摩阻力的双套管试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一连接件焊接所述内套筒和所述外套筒的顶部,使所述外套筒和所述内套筒成为一个整体;
将成为一整体的所述外套筒和所述内套筒吊装至试桩预设位置,直至所述外套筒的底部到达预设桩顶标高位置;
在做静载实验前切割所述连接件,分离所述内套筒和外套筒;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
内套筒和外套筒分离,从而两者之间可实现自由滑动,实现了消除桩顶标高位置以上的侧摩阻力的效果。环形肋板和条形肋板实现了对分离后的外套筒与内套筒限位的作用,防止内、外套筒由于外力而产生过度的偏移,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度及桩身的垂直度。密封件,防止在后注浆过程中浆液进入间隔空间,保证了装置运作的有效性。具有消除桩顶标高位置以上的侧摩阻力效果好,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精度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消除试桩桩顶标高以上部分侧摩阻力的双套管及试桩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消除试桩桩顶标高以上部分侧摩阻力的双套管外套筒和内套筒连接为一整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1中A节点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1中B节点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消除试桩桩顶标高以上部分侧摩阻力的双套管及试桩方法的试桩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07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