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爆电池密封圈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21658.6 | 申请日: | 2012-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9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伟 |
主分类号: | H01M2/12 | 分类号: | H01M2/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爆 电池 密封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密封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防爆电池密封圈。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池密封圈,为防止电池爆炸现象多设有防爆线活防爆孔,主要作用在于防止电池漏液或爆炸,但是由于密封圈材质及防爆线结构设计不同,有的密封圈防爆线难以使两种作用更好平衡发挥,防爆压力太低容易导致漏液,太高防爆线不能在合理范围打开,易发生爆炸;另外由于设置防爆线位于中心柱附近,连接部分较薄,电池在安装过程中防爆线容易受损降低耐受力,存放电池期间受内部材质浸蚀发生裂开,导致产生漏液;实验条件下,温度70~90℃,室内存放60~120天,采用现有密封圈的电池有10~20%出现不同程度漏液。
此外,由于热流道注塑工艺,投资成本大,国内目前多数企业采用冷流道注塑工艺,主要问题有回料产生高,回收利用率低,导致密封圈成本提高;根据现有设计结构生产出既能防止漏液又能起到防爆作用的密封圈技术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采用冷流道注塑工艺、防爆防漏液更佳的防爆电池密封圈。
技术方案:
一种防爆电池密封圈,包括外周部,中心柱,以及连接外周部和中心柱的连接部,所述的中心柱设有负极铜针穿孔,外周部、中心柱和连接部呈环形凹槽,连接部将防爆电池密封圈分为密封圈内侧和密封圈外侧,密封圈内侧朝向电池内容物,连接部靠近中心柱环形区域为防爆区,防爆区设有防爆线。
所述的防爆线设在密封圈内侧,防爆线端面呈三角形缺口。
所述的防爆线设有两条,以中心柱为中心对称的扇形。
所述的外周部和防爆区之间环形凹槽部分设有加强筋。
所述的防爆区厚度为三角形缺口顶角度数为30°~120°。
所述的防爆区厚度为1.5~2.2mm。
所述的防爆线设在密封圈内侧替换为设在密封圈外侧。
所述的防爆线条数为1~5条。
使用中,防爆线呈三角形缺口,防爆线处连接部相对较薄,当电池内部压力增大,超出防爆压力设计,防爆线断裂打开,三角形缺口设计“∨”减少内容物堵塞防爆线开口现象,使中心柱与防爆区外环容易分离,起到防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防爆电池密封圈,采用冷流道注塑,防爆线设计在满足组装要求的同时具有更高的防爆压力,从而减少生产过程损伤密封件,延长常温存储时间,减少漏液发生;
2、本发明的防爆电池密封圈,结构设计合理,可采用冷流道工艺加工,减少了初期投资成本,同时生产的密封圈合格率大幅提高,性能良好可满足市场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防爆电池密封圈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防爆电池密封圈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防爆电池密封圈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防爆电池密封圈防爆线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防爆电池密封圈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防爆电池密封圈带加强筋结构示意图。
其中,标号1为外周部,2为中心柱,3为连接部,4为防爆线,5为负极铜针穿孔,6为防爆区,7为密封圈内侧,8为密封圈外侧,9为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5,一种防爆电池密封圈,包括外周部,中心柱,以及连接外周部和中心柱的连接部,所述的中心柱设有负极铜针穿孔,外周部、中心柱和连接部呈环形凹槽,连接部将防爆电池密封圈分为密封圈内侧和密封圈外侧,密封圈内侧朝向电池内容物,连接部靠近中心柱环形区域为防爆区,防爆区设有防爆线。
所述的防爆线设在密封圈内侧,防爆线端面呈三角形缺口。
所述的防爆线设有两条,以中心柱为中心对称的扇形。
所述的外周部和防爆区之间环形凹槽部分设有加强筋。
所述的防爆区厚度为三角形缺口顶角度数为30°~120°
所述的防爆区厚度为1.5~2.2mm。
所述的防爆线设在密封圈内侧替换为设在密封圈外侧。
防爆区至少设1条防爆线。
使用中,防爆线呈三角形缺口,防爆线处连接部相对较薄,当电池内部压力增大,超出防爆压力设计,防爆线断裂打开,三角形缺口设计“∨”减少内容物堵塞防爆线开口,使中心柱与防爆区外环容易分离,起到防爆。
实施例二:参见图6,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相同之处不在赘述,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的连接部设有加强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伟,未经许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16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高压直流供电系统安全性的方法
- 下一篇:圆形沟球面接触无扭动复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