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轮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4468.X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3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市川智也;田原稔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5/48 | 分类号: | F16H55/4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入利用环形带驱动汽车用的空气调节装置所使用的压缩器等辅机的机构、利用同步带在固定于曲柄轴的端部的曲柄带轮和固定于凸轮轴的端部的凸轮带轮之间传递旋转力的机构等带传动机构而使用的导向带轮、张紧带轮等带轮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装入带传动机构而使用的导向带轮、张紧带轮等带轮装置,为了谋求重量减轻和成本降低,以往以来一直使用在由轴承钢等金属材料形成的滚动轴承的外圈固定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带轮的带轮装置。图9表示装入有日本特开平10-122339号公报所公开的合成树脂制的带轮的带轮装置的构造。带轮装置1由用于在外周面架设带的合成树脂制的带轮2、和用于将该带轮2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轴等上的、作为单列深槽型的径向滚珠轴承的滚动轴承3构成。其中该滚动轴承3包括:在外周面具有单列的内圈轨道4的内圈5;在内周面具有单列的外圈轨道6的外圈7;以及滚动自如地设于上述内圈轨道4与外圈轨道6之间的多个滚动体8。此外,在内圈5的两端部外周面与外圈7的两端部内周面之间设置密封板9,防止填充于设置有滚动体8的内部空间的润滑脂向外部泄漏,并且防止外部的尘埃等进入内部空间内。在这样地构成的滚动轴承3的外圈7的外周面固定设置有带轮2。
带轮2具有彼此同心地设置的内径侧圆筒部10和外径侧圆筒部11。内径侧圆筒部10的中间部外周面与外径侧圆筒部11的中间部内周面由圆环状的连结部12连结,在连结部12的两侧面,分别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各多个加强肋13。通过注射成形,将这样的带轮2的内径侧圆筒部10固定设置于构成滚动轴承3的外圈7的周围。即,带轮装置1通过以下的步骤而获得,即,在将外圈7的靠近外周部分模制于带轮2的内周侧的状态下,在具有与设于模具内的带轮2的外形相对应的内形的模腔内,注入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在该热塑性树脂冷却并固化后,打开模具,将带轮2与滚动轴承3一起,从模腔内取出。
这样地构成的带轮装置1被使用为装入驱动汽车的辅机等的带传动机构的导向带轮、张紧带轮。即,在固定设置于发动机的缸体等固定的部分的支承轴上,外嵌固定构成滚动轴承3的内圈5。然后,在带轮2的外周面架设环形带。随着该环形带的移动,带轮2旋转,从而确保环形带卷绕角度、张力。
在外圈7的外周面固定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带轮2的带轮装置1的情况下,由于外圈7是轴承钢等金属材料制,所以外圈7与带轮2的线膨账系数不同。因而,由于使用时的温度上升,外圈7与带轮2的贴紧性降低,有时在外圈7与带轮2之间产生相对的滑动(打滑)。为了防止这样的打滑的技术被公开于日本特开昭61-38218号公报、日本实开昭50-20043号公报、日本实开昭50-23540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148550号公报。在其中的日本特开昭61-38218号公报所公开的带轮装置中,如图10所示,在外圈7a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压花(锯齿形突起)14,在合成树脂制的带轮外嵌于外圈7a的状态下,通过使压花14陷入带轮的内周面,防止打滑的产生。
此外,在日本实开昭50-20043号公报所公开的带轮装置中,如图11所示,在外圈7b(7c)的外周面形成在圆周方向上轴向的宽度不同的凹槽15a(15b),并且在外圈7b(7c)的外周面通过注射成形固定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带轮。在该注射成形时,在凹槽15a(15b)内填充有熔融了的热塑性树脂。由于凹槽15a(15b)的轴向的宽度在圆周方向上不同,所以通过凹槽15a(15b)的内侧面与在凹槽15a(15b)内固化的合成树脂的啮合,防止在外圈7b(7c)与带轮之间的打滑的产生。
此外,在日本实开昭50-23540号公报公开的带轮装置中,如图12所示,在外圈7d的外周面,以互相不平行的方式,遍及整周地形成相对于轴向倾斜的1对凹槽15c,并且在外圈7d的外周面通过注射成形固定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带轮。由于1对凹槽15c相对于轴向倾斜,所以防止在外圈7d与带轮之间的打滑的产生。在该构造中,通过使1对凹槽15c的倾斜方向互相相反,使随着带轮的旋转而产生的轴向载荷互相抵消,防止使带轮装置产生扭转的力矩载荷产生于外圈7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44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