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编码和解码具有各种声道的多对象音频信号的设备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7837.0 | 申请日: | 2007-10-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8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白承权;徐廷一;李泰辰;李用主;张仁瑄;刘载铉;张大永;洪镇佑;金镇雄;姜京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10L19/14 | 分类号: | G10L19/14;H04S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李芳华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编码 解码 具有 各种 声道 对象 音频 信号 设备 方法 | ||
本专利申请是下列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申请号:200780043560.3
申请日:2007年10月1日
发明名称:用于编码和解码具有各种声道的多对象音频信号的设备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编码和解码多对象音频信号的设备和方法;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对具有各种声道的多对象音频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以及对形成有各种声道的多对象音频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设备和方法。
具有各种声道的多对象音频信号是包括其每一个形成有不同声道(例如,单声道、立体声声道、和5.1声道)的多个音频对象的音频信号。
该工作得到韩国信息通信部(MIC)和/或韩国信息技术(IT)研究院(IITA)的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规划的部分支持[2005-S-403-02,“super-intelligent multimedia anytime-anywhere realistic TV(SmaRTV)technology”]。
背景技术
根据现有技术的音频编码和解码技术使得用户能够被动收听音频内容。因此,已存在对于以下对由不同声道组成的多个音频对象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设备和方法的需求,通过根据用户需求控制由不同声道组成的每一音频对象,使用各种方法合并一个音频上下文,而使得用户能够消费各种音频对象。
作为现有技术,介绍了空间音频编码(SAC)。SAC是用于将多声道音频信号表达为缩混后的(down mixed)单声道信号或缩混后的立体声信号和空间线索、传送并恢复多声道音频信号的技术。基于SAC,可以以低比特率传送高质量多声道音频信号。
然而,SAC不能编码和解码多声道多对象音频信号-例如包括其每一个由诸如单声道、立体声、和5.1声道的不同声道组成的各种对象的音频信号,因为尽管音频信号由多个声道组成,但是SAC是用于编码和解码单对象音频信号的技术。
作为另一现有技术,介绍了双耳线索编码(BCC)。BCC可编码和解码多对象信号。然而,BCC不能编码和解码由除了单声道的各种声道组成的多对象音频信号,因为在BCC中音频对象限于形成有单声道的音频对象。
如上所述,根据现有技术的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技术不能对由各种声道组成的多对象音频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因为它们被设计为对由单声道组成的多对象信号或具有多声道的单对象音频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所以,根据现有技术,用户必须根据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技术来被动收听音频上下文。
所以,已存在对于以下对由各种声道组成的多个音频对象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设备和方法的需求,通过根据用户需求控制其每一个具有不同声道的每一音频对象,使用各种方法混合一个音频内容,以便消费各种音频对象。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对具有各种声道的多对象音频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以及对由各种声道组成的多对象音频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设备和方法。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通过以下描述而理解,并通过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变得清楚。而且,对于本发明的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通过要求保护的部件及其组合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编码具有不同声道的多对象音频信号的设备,包括:缩混单元,用于将音频信号缩混为一个缩混后的音频信号,并提取用于所述音频信号中的每一个的包括报头信息和空间线索信息的补充信息;编码单元,用于对缩混后的音频信号进行编码;和补充信息编码单元,用于生成该补充信息作为比特流,其中该报头信息包括:用于所述音频信号中的每一个的标识信息;和用于所述音频信号的声道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编码具有不同声道的多对象音频信号的方法,包括步骤:将音频信号缩混为一个缩混后的音频信号,并提取用于所述音频信号中的每一个的包括报头信息和空间线索信息的补充信息;对缩混后的音频信号进行编码;和生成该补充信息作为比特流,其中该报头信息包括:用于所述音频信号中的每一个的标识信息;和用于所述音频信号的声道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未经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78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