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壳聚糖流体敷料膜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7875.6 | 申请日: | 201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7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童鑫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科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15/28 | 分类号: | A61L15/28;A61L15/32;A61L15/4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王江成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糖 流体 敷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用品,主要涉及一种用于加速皮肤烧、创伤及体表溃疡的伤口愈合及感染治疗的壳聚糖流体敷料膜。
背景技术
银自古以来就被用于加速伤口愈合,治疗感染,净化水和保存饮料。银的杀菌机制不同于化学合成的抗菌剂,它是通过重金属离子对细菌蛋白质的变性起作用的,因此具有广谱杀菌及不易耐药的特点。然而,银在金属状态下抑菌效果微弱,而将金属银加工成纳米银,由于纳米材料本身具有的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极大的比表面积特性,使纳米银微粒表现出超常的抗菌能力,在百万分之几的浓度下即可杀灭常见的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致病微生物。
壳聚糖是甲壳质脱乙酰衍生物,是一种来源丰富、可吸收降解的天然聚氨基葡萄糖、 安全无毒,可止血、抗菌和抗真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人体细胞有良好的亲合性、无免疫原性。水溶性壳聚糖是壳聚糖的衍生物,其含的胺基和银离子形成配位络合物后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壳聚糖和葡萄糖都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壳聚糖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这种天然高分子的生物官能性和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优良性能被各行各业广泛关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因此用其作为主要材料,开发研制医用敷料,符合临床医学的要求及发展趋势。现有的以壳聚糖为原料的流体敷料膜抗菌活性不高,且生物相容性一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相容性好且抗菌活性较强的壳聚糖流体敷料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壳聚糖流体敷料膜,是以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制成,所述的壳聚糖用酸溶解,与经水充分溶胀的明胶混合,再加入甘油和银盐溶液,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使单质银以纳米胶体银的形式存在于流体中,得到纳米银溶胶。本发明的敷料膜主要原料为壳聚糖,具有广谱的抗菌性,可用于皮肤修饰和皮肤创伤敷料。分子中含有大量的-NH2和-OH,可借氢键与金属离子形成具有类似网状结构的笼形分子,从而对银离子有着稳定的配位作用。吸附银离子的壳聚糖具有更为有效的杀菌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壳聚糖、明胶、甘油的重量比为5-6:5-6:1。更为优选的是,所述的银盐为硝酸银,所述的壳聚糖、明胶、甘油、硝酸银的重量比为10:10:2:1。明胶和壳聚糖以1:1的重量比为最佳,具有良好成膜性和组织相容性。增塑剂甘油为总体积的20%,有利于增加膜的柔软性。
作为优选,所述纳米银溶胶的制备方法为:壳聚糖、明胶、甘油混合均匀后,在搅拌下,将硝酸银溶液缓缓加入上述溶液中搅拌均匀,使银的浓度为1000 mg·L-1,然后将混合液置于超声仪中,设置超声功率为145-155W,时间为55-65min。更为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超声功率为150W,时间为60min。
本发明中,壳聚糖用适量酸溶解,明胶用水充分溶胀,将二者混合均匀后,再加入甘油和银盐溶液,以壳聚糖和明胶为胶体保护剂,甘油作为还原剂,通过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将银离子还原成单质银,该单质银是以胶体银的形式存在于流体中。再用碳酸氢钠溶液调试至一定pH值(近中性)后,过滤而获得的一种壳聚糖生物流体敷料。
本发明以壳聚糖为胶体保护剂,对银离子有包合作用。以明胶为胶体的促进剂,能促进反应进程,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组织相容性。加入适量的增塑剂甘油,可增加膜的柔韧性、膨胀性和透气功能。在超声波、壳聚糖、甘油、明胶的作用下,Ag+被还原,生成Ag原子,以纳米银的形式分散在胶体溶液中。因此,是目前用于,烧(创)伤后新鲜创面覆盖敷料时较好的选择。
本发明以改善烧伤区域血液循环的状态为治疗的手段,以抗感染,保护皮肤创面,促进愈合为另一重要来研制处方。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对人体皮肤组织烧伤、烫伤的创面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抗感染作用,且无毒、无刺激性,可保持创面湿润,加快创面愈合,是烧伤创面护理、预防感染较好外用敷料。
使用方法:外用,每日1-2次,涂敷于清创后的皮肤创面,必要时可用消毒纱布或油性纱布包扎和覆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科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科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78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邻居发现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下一篇:BMP-2亲和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