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部带有弹簧的容积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28431.4 | 申请日: | 2012-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7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刘锐;胡梦莎;杨长久;覃文源;王剑;张志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27/06 | 分类号: | F02B27/06;F02B3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部 带有 弹簧 容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领域的涡轮增压系统,特别是一种内部带有弹簧的容积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发动机增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大功率的发动机大都采用涡轮增压技术,以提高功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率。涡轮增压系统的两种基本型式为定压增压系统和脉冲增压系统。定压增压系统,各缸共用一根容积较大的排气管,排气管系结构比较简单,排气管内压力基本上保持恒定,压力大小仅与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有关,不同缸数柴油机的增压系统可以进行统一设计。定压增压系统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小,涡轮效率较高,性能较优;但是在低速工况时,不能充分利用排气脉冲能量。脉冲增压系统,依据各缸发火顺序,将排气不发生干扰的两个气缸或三个气缸和同一根排气管相连接,排气管系管径较小,排气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低速工况和瞬态工况性能较好;但是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大。由此可见,如果一台发动机的排气管容积可以随着工况的变换而变化,高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大,低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小,这是较为理想的。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50996.,专利名称:一种涡轮增压柴油机可变模件式脉冲转换增压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容积连续可变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但是其排气管容积的变化是通过移动杆的上下移动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增加一套专门的控制机构来控制移动杆的移动,从而使增压系统结构变的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内部带有弹簧的容积腔装置,使其排气管容积可以自我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发动机进气管、发动机、排气支管、排气管、涡轮、涡轮排气管、连接轴、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容积腔、容积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壁面、容积腔后壁面、弹簧、移动体、移动板和第三连接管,压气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的进气口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出气口相连接,发动机的各缸排气出口分别通过排气支管与排气管相连接,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与排气管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与涡轮通过连接轴相连接,容积腔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壁面、容积腔后壁面固接为一体,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排气管的尾部、容积腔左壁面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容积腔左壁面相连通,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排气管、容积腔右壁面相连通,移动板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移动体的一端伸入第一连接管内,移动体的另一端与移动板的左壁面固接为一体,移动板的左壁面通过弹簧与容积腔左壁面相连接。第一连接管为圆管,移动体为圆柱。
在本发明中,移动体与移动板二者固接为一体,可以同时移动。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低,移动板左侧的容积腔内压力也较低,在弹簧的拉伸作用下,移动板向左移动并推动移动体也向左移动,从而使涡轮前排气所占的容积较小,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进气压力较大,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较高,移动板左侧的容积腔内压力也较高,移动板向右移动并拉伸弹簧,移动体也跟着向右移动,从而使涡轮前排气所占的容积较大,泵气损失较小,发动机整机性能较优。通过第三连接管,把排气管内的排气引入到移动板右侧的容积腔内,在高速工况时,可以防止移动体过多的向右移动,从而防止发动机进气管内的气体进入排气管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既能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又能使增压系统不需要专门的排气管容积控制机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内部带有弹簧的容积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压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发动机进气管,4、发动机,5、排气支管,6、排气管,7、涡轮,8、涡轮排气管,9、连接轴,10、第一连接管,11、第二连接管,12、容积腔,13、容积腔上壁面,14、容积腔下壁面,15、容积腔左壁面,16、容积腔右壁面,17、容积腔前壁面,18、容积腔后壁面,19、弹簧,20、移动体,21、移动板,22、第三连接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84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冰糖芦荟茶饮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替比培南匹伏酯的中间体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