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通信终端及其电源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231727.1 | 申请日: | 2012-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3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冯淑兰;常俊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52/02 | 分类号: | H04W52/02;H04W68/00;H04W88/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何青瓦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通信 终端 及其 电源 管理 方法 | ||
1.一种移动通信终端的电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剩余电量;
将所述剩余电量与预设的电量阈值进行比较;
若所述剩余电量大于所述电量阈值,则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正常模式;
若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电量阈值时,则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节电模式或者产生提醒信号以通知用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节电模式或者产生提醒信号以通知用户的步骤包括:关闭所述正常模式下的部分功能模块,以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所述节电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关闭所述正常模式下的部分功能模块的步骤包括:仅保留通信功能模块正常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仅保留通信功能模块正常工作的步骤包括:仅保留耗电量最低的通信功能模块正常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剩余电量与预设的电量阈值进行比较的步骤包括:将所述剩余电量分别与第一电量阈值和第二电量阈值进行比较,其中所述第一电量阈值大于所述第二电量阈值;
所述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节电模式或者产生提醒信号以通知用户的步骤包括:若所述剩余电量大于所述第二电量阈值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量阈值时,则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第一节电模式,若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量阈值时,则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第二节电模式,其中所述第一节电模式的耗电量大于所述第二节电模式的耗电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节电模式下,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通信功能模块能够被寻呼及发起通信请求,在所述第二节电模式下,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通信功能模块仅能够发起通信请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节电模式或者产生提醒信号以通知用户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在产生提醒信号以通知用户之后,根据用户选择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所述正常模式或所述节电模式,或者,在未接到用户选择预定时间之后或通知用户预定次数之后,自动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所述节电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节电模式或者产生提醒信号以通知用户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在产生提醒信号以通知用户之后,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自动进入所述节电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节电模式或者产生提醒信号以通知用户的步骤包括: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显示所述剩余电量,以使用户根据所述剩余电量操作所述移动通信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剩余电量为实际剩余电池容量、所述实际剩余电池容量与总电池容量的百分比或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剩余工作时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剩余电量与预设的电量阈值进行比较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正常模式的耗电量、所述节电模式的耗电量以及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预期工作时间计算所述电量阈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节电模式或者产生提醒信号以通知用户的步骤包括: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通过振动、铃声、图标或信息方式产生提醒信号以通知用户。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工作于节电模式或者产生提醒信号以通知用户的步骤包括:若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电量阈值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自动关机,并在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开机后,进一步检测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剩余电量,若所述剩余电量仍小于或等于所述电量阈值,则控制所述移动通信终端自动进入所述节电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172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