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缩材料封口仪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32673.0 | 申请日: | 2012-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5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朱尔玉;禹国辉;马奔;韩广晖;李淑鑫;朱力;王冰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B51/10 | 分类号: | B65B5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毛燕生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封口 仪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缩材料封口仪器,应用于后张法预应力工程金属锚具的封锚保护、金属件露头防腐保护、电缆线接头和管线接头的密封保护,具体地说是对热缩材料进行加热、挤压和封口的一种仪器。
背景技术
对预应力锚具、外露金属构件、电缆线接头和管线接头有的采取直接涂刷水泥砂浆的方式,有的采用热缩材料进行保护。目前采用热缩材料对管线接头封口保护的仪器主要有喷灯、电吹风和挤压钳等。通过喷灯、电吹风等对热缩材料进行加热使其收缩,用挤压钳进行挤压封口。这些封口仪器在施工过程中表现出加热不均匀、施工时间长、封口不严密、质量难保证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发明一种能集加热、挤压于一体并适用于对不同形状、不同大小和不同部位的热缩材料进行快速高效封口的仪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热缩材料封口仪器,该仪器包括呈网状的上下开口的钢丝绳网,左推拉把手和右推拉把手对称固定在钢丝绳网的两边,左右推拉把手之间的钢丝绳网设一纵向开口,其开口处设销栓;每个网孔内设加热片,每个加热片连接在网孔四周的钢丝绳上。
热缩材料封口仪器的下端一圈网孔中的加热片为L形,其他为矩形。
所述的加热片为电加热构件。
所述的推拉把手由外面包裹绝缘和隔热材料的金属材料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仪器是一种能集加热、挤压于一体并适于对不同形状、不同大小和不同部位的热缩材料进行快速高效封口的仪器。
这种仪器有加热和挤压两种功能。加热片能够快速升温、加热均匀、温度控制方便;同时还可以完成对热缩材料的挤压工作,操作安全可靠,整个施工过程方便快捷,能快速的完成热缩材料闭合封口工作。以保护外露金属材料或管线免受水汽腐蚀侵害,起到密封防潮、防水、防蚀和绝缘保护的目的。
这种仪器能对位于不同形状、不同大小和不同部位的热缩材料进行快速高效加热和封口。解决现有的加热仪器如用喷灯、电吹风等加热时间长、加热不均匀、封口质量差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钢丝绳网示意图;
图2为加热片示意图;
图3为左右推拉把手示意图;
图4为销栓示意图;
图5为封口仪器主视示意图;
图6为封口仪器开口状态示意图;
图7为封口仪器闭口状态示意图;
图8封口仪器闭口立面示意图;
图9为预应力锚头示意图;
图10为热缩材料罩在预应力锚头上示意图;
图11为封口仪器罩在热缩材料上并加热示意图;
图12为加热板贴在热缩材料上示意图;
图13为挤压封口示意图;
图14为完成封口保护的预应力锚头示意图;
图15为预先套有热缩材料管的管线接头示意图;
图16为热缩材料管套在管线接头上示意图;
图17为将封口仪器开口套在管线接头处示意图;
图18为加热并挤压热缩材料管示意图;
图19为挤压热缩材料管进行封口示意图;
图20为封口保护工作完成后的管线接头示意图。
图中:钢丝绳网1、左推拉把手2、右推拉把手3。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热缩材料封口仪器,如图8所示,该仪器包括呈网状的上下开口的钢丝绳网1,左推拉把手2和右推拉把手3对称固定在钢丝绳网1的两边,左右推拉把手之间的钢丝绳网设一纵向开口,其开口处设销栓;每个网孔内设加热片,每个加热片连接在网孔四周的钢丝绳上。
热缩材料封口仪器其下端一圈网孔中的加热片为L形,其他为矩形。
所述的加热片为电加热构件。
所述的推拉把手由外面包裹绝缘和隔热材料的金属材料组成。
一种热缩材料封口仪器对预应力锚具、外露金属构件封口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选择与锚头相配套使用的热缩材料管,将热缩材料管套在预应力锚具或外露金属构件上,如图10;
步骤二将本发明的封口仪器罩在预应力锚固端的锚具或外露金属件上,对热缩材料进行加热,待加热至使热熔胶溢出后,上下和左右转动封口仪器使热缩材料管紧紧包裹在被保护的构件上,如图11、12;
步骤三推拉手柄,挤压热缩材料,使其闭合密封,取下热缩材料封口仪器,如图13、14。
一种热缩材料封口仪器对电缆线或无限长管道接头的热缩材料封口的操作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26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