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耕地及稻糠除草的有机水稻栽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36627.8 | 申请日: | 2012-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5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安雪花;王强;赵学平;蔡磊明;吴长兴;俞瑞鲜;王彦华;吴声敢;陈丽萍;苍涛;李刚;安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沈伾伾 |
地址: | 31002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耕地 稻糠 除草 有机 水稻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耕地及稻糠实现抑制稻田杂草生长的有机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人类的主食中大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水稻的需求量很大,因此需大量种植水稻。我国是生产水稻的大国,但是,稻糠稻作作为一种水田除草和施肥技术已在日本得到研究和应用。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也开展了利用稻糠控制水田杂草的研究。稻糠还田既安全又环保,起到肥药双重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人工或化学除草,是有机稻米生产田理想的除草实用技术。中国专利20031010592.4(申请号)提出了以细粒稻糠在稻田中抑制杂草生长的技术,主要是插秧后7天按50、100、150 g/ m2施撒细粒稻糠以解决现有稻田施化学农药除草的问题,其防除稗草的效果分别为78.6、93.7、99.8%。但也有研究报道(Kim 等.Kor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griculture.2001.20:15-19),分别施撒稻糠180、250、300 g/m2后防除杂草的效果各为39.4、54.3、68.4%,与化学除草剂相比防除杂草效果较低。因此,在有机稻米生产技术中,要完全用稻糠代替化学除草剂除草还有一定的难度,只是用稻糠来部分控制或减少化学除草剂的施用量;同时,施撒稻糠除草还是近年开始的一项新兴技术,如何进一步提高施撒稻糠的效益,还待不断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有机稻米生产技术中利用稻糠防除杂草效果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既能提高稻糠除草效果,又能提高有机稻米产量的利用耕地及稻糠除草的有机水稻栽培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利用耕地及稻糠除草的有机水稻栽培方法,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浅水浸田:春季耕地前,将田间灌水至2-3 cm,保持水层5-7天至耕地中部分杂草种子萌芽;
(2)耕地二次或三次:耕地二次的,第一次需先排水,耕地5-8cm深后,平整田面并灌水至2-3 cm、保持5-7天,第二次先排水,并将氮含量为2-4 g/ m2的有机肥料按50-100 g/m2施入基肥,耕地5-8 cm深,平整田面后备用;耕地三次的,第一、二次分别按耕地二次者的农艺操作,第三次按灌水2-3 cm后保持3-5天,耕地5-8 cm深,平整田面后备用;
(3)插壮秧:在耕地完成二次或三次最后一次的当天,按密度为13-18穴/m2,每穴3-4苗进行大垄双行插入壮秧;
(4)撒施稻糠:于插秧后第3-10天,按70-210 g/m2用量在田面上均匀撒施一层稻糠,并灌水至水深5-8 cm后保持30-40天;
(5)后期田间管理:按3.3 g/m2追施有机氮肥穗肥,并及时防治病虫害,按间歇灌溉,干湿交替,以湿润为主至90%水稻黄熟时收割。
所述的杂草为稗草、莎草、旱莲草及鸭舌草。
所述的壮秧为移栽后发根快而多的秧苗。
所述稻糠过筛后的粒径小于3 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主要适用于一年生杂草发生多的稻田,如稗草、莎草、旱莲草及鸭舌草等;
2、本发明所述的耕前及第1或第2次耕地后田间各保持浅水层2-3㎝、5-7天的农艺,这为杂草种子创造了良好的温度、水分、氧气等条件下,以促进杂草种子的发芽;
3、本发明在第1、2、3次耕地前均要求“先排水后耕地”,目的是通过排水可带走尚未发芽而漂浮在水层表面的杂草种子,如鸭舌草、莎草;同时,每次耕地均要求深耕5-8㎝,可把已发芽的杂草埋入深层以提高除草效果如稗草;
4、因为插秧后3-10天时即要施加稻糠,并在田间保持5-8 cm的水层以促稻糠发酵,在此期间稻田进入还原状态,因此,培育并插入状秧以促进秧苗及时扎根,促进水稻植株的后期生长也是本发明成功的关键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66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