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泵的释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38613.X | 申请日: | 2012-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8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赤石信行;井川诚宗;上田康裕;石冈卓司;神山英彦;山崎拓也;梅泽善朗;井上宏和;黑川仪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16N13/22 | 分类号: | F16N13/2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严志军;杨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泵 释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泵的释放装置,该油泵的释放装置能够确保发动机的高速旋转领域中的、从油泵吐出的油的适当油压,并且确保中速旋转领域中的良好的润滑性,谋求发动机的效率改善。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在油泵的下游使油泵的吐出压不过于变得极高的装置,大多配置释放阀。一直以来,释放阀具有保护流路及流路上的机器免于极高的油压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为了达成低燃耗化,更加重视通过将油压调整为期望的值,从而削减油泵的无用功。
为了达成上述功能,对于作为调整油泵的吐出压的手段的释放阀的研究开发也广泛地进行。因此,在日本特开平10-318158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作为调整油泵的吐出压的手段的释放阀中,通过在发动机的中速旋转领域暂时将油释放(排出),从而削减油泵的无用功的构成。
在专利文献1中,控制阀30由阀壳体31、阀柱32以及弹簧33构成,阀壳体31具有内孔31a,并且具有分别与该内孔31a连通的控制端口31b、辅助端口31c、主端口31d,阀柱32,以能够向着轴方向滑动的方式组装在该阀壳体31的内孔31a,在一端承受通过控制端口31b而流入的工作油的压力,并且,与阀壳体31形成可变收缩部A、B,在环槽脊部32a可变地控制各端口31b、31c、31d间的连通、阻断,弹簧33驱使该阀柱32。
控制端口31b连通于吐出端口21e,辅助端口31c连通于辅助吸入端口21d,主端口31d连通于主吸入端口21c。阀柱32的环槽脊部32a是一体形成的,并形成在阀柱32的一端侧,在环槽脊部32a的另一端侧,形成有从环槽脊部32a的外周部分向着阀柱32的轴心倾斜的斜面32b。另外,在斜面32b的环槽脊部32a侧端部和环槽脊部32a的外周之间,形成有径方向的台阶差32c。
作为控制上的特征,主要着眼于第2控制模式及第3控制模式。第2模式,在维持辅助端口31c和主端口31d的连通的状态下,使辅助端口31c和控制端口31b经由可变收缩部A而连通,从而使工作油从主端口31d和控制端口31b流动至辅助端口31c。第3模式,在维持辅助端口31c和控制端口31b的连通的状态下,使辅助端口31c和主端口31d经由可变收缩部B而连通,从而使工作油从控制端口31b流动至辅助端口31c和主端口31d。
为了进行上述控制,环槽脊部32a的轴方向尺寸L形成为比辅助端口31c的轴方向尺寸更小。由此,当环槽脊部32a位于辅助端口31c的正侧面时,在环槽脊部32a的轴方向上下两端形成间隙,因而工作油能够连通环槽脊部32a的旁边(参照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图7、图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18158号。
发明内容
在公开了上述构成及控制的专利文献1中,存在以下的问题。首先,发动机(油泵20)的高速旋转领域相当于第5控制模式及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图10。由此,在发动机的高速旋转领域,工作油从控制端口31b(吐出端口21e)流动至辅助端口31c(辅助吸入端口21d)和主端口31d(主吸入端口21c)的双方。由此,存在着在发动机的高速旋转领域油压超过设想地过度下降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当曲轴10的转速N在N1(a点的特性)以上时,辅助端口31c通常为开口。换句话说,从比空旋转领域稍高的旋转领域至最高(MAX)旋转领域,通常最少1处为开阀状态。
由此,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上述辅助端口31c平常为开口状态的构成,因而在构造上,不可能进行这样的控制:例如在发动机的中速旋转领域,为了确保润滑而暂时将控制阀30闭阀,而且在发动机的高速旋转领域,为了改善效率而再次将控制阀30开阀。本发明的目的(欲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确保发动机的高速旋转领域中的、从油泵吐出的油的适当油压,并且确保中速旋转领域中的良好润滑性,谋求发动机的效率改善。
因此,发明者为解决上述问题,努力地反复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将第1发明作为一种油泵的释放装置,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该油泵的释放装置由释放壳体、释放阀以及弹簧构成,该释放壳体由释放流入部、阀通路部、凹部以及具有释放孔的油排出部构成,该释放阀在第1粗径部和第2粗径部之间具有细径部,该弹簧将该释放阀弹性驱使至上述释放流入部侧,上述凹部形成在比上述油排出部更靠近上述释放流入部侧的位置,上述凹部的轴方向长度形成为比上述释放阀的第1粗径部的轴方向长度更大,上述凹部和上述释放孔的轴方向最短距离形成为比上述细径部的轴方向长度更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86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