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型车用油箱支架的冷冲压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39868.8 | 申请日: | 2012-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6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肖洪陵;吴蓉;李忠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5/00 | 分类号: | B21D3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王吉勇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型车 油箱 支架 冲压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型车用油箱支架的冷冲压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重型车用油箱支架外形为整体L梁类,是厚板较复杂的梁类零件之一,其采用高强度钢板,断面形变截面不等且成形深度大,中间圆弧区域成形深度最大;两端大圆弧构成;两直臂夹角90°(如图1-图3所示)。
该支架成形中除圆弧区域有径向拉应力和本身的弯曲拉应力外,关键是沿直臂向两端方向产生的附加拉应力,已达到较大数值,影响了制件的成形稳定性。
因该件特有的成形深度、变截面和大R弧外形及夹角90°的特点,当板材由平面向弯曲角度变化,同时在材料进入凹模的情形下,产生的弯曲变形与成形阻力,形成的作用于两端沿直臂的总拉力F,随弯曲角度的改变而不断加大,当工件夹角呈90°时,这种附加拉应力也达最大值Ptan45°(P为垂直于直臂的正应力总和),这种偏大的拉应力,并趋向最大化,是造成制件缺陷的主因(如图4、图5所示)。由此可见,如何考虑并采取有效的工艺方法来控制、减少上述这种拉应力带来的危害,是解决这类制件稳定成形的唯一途径。
原工艺方案如下(如图6、图7所示):1)落料冲工艺孔1;2)预弯曲2;3)拉延成形3;4)冲孔;5)冲孔。
其中,1)落料冲工艺孔:落毛坯外形及冲工艺孔。2)预弯曲:对落出的平板毛坯做近似90°变化,不同时进行截面成形。3)拉延成形:对弯曲后的平板毛坯进行截面变形。
原工艺的突出缺陷是在图4所示的位置,存在开裂或变薄超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重型车用油箱支架的冷冲压工艺方法,该方法采用大夹角预成形→夹角整形步骤,其不但解决了制件在冲压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开裂现象,极大的提高了成品合格率,同时经检测,变薄超差的潜在隐患也完全消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重型车用油箱支架的冷冲压工艺方法,步骤如下:
1)落料;2)预成形;3)整形;4)冲孔;5)冲孔。
1)落料:落出毛坯外形。
所述步骤2)中的预成形为:对毛坯做两臂夹角120°至130°变化形成制件,同时对制件形截面一步成型并压制到位。
所述步骤3)中的整形为:对制件的圆弧和直线过渡区进行角度整形,使两臂夹角达到产品最终90°状态。
确定预成形时两臂夹角取值的角度范围,应考虑在后序整形中不产生缺陷为限,并以制件中间圆弧与直臂相切线,为前后工序的分界线。经CAE分析、计算量化后(计算略)得知,预成形角度值取120°至130°范围较为理想。由于是厚板料成形,在预成形同时,必须对制件形截面一步成型并压制到位。在整形与预成型的角度分界线,取适合的R圆弧过渡。这种方式仅对制件的圆弧和直线过渡区进行角度整形,不对形截面整形。
对这种附加拉应力的控制方式,所采取的有效合理的角度预成形→角度整形工序,从而最终形成产品质量达标,批产稳定、工艺成熟的生产模式,为今后同类制件的冷冲压工艺建立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典型模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实施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但解决了制件在冲压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开裂现象,极大的提高了成品合格率,同时经检测,变薄超差的潜在隐患也完全消除。同时在新模具的结构中,不采用孔定位,使用周边定位方式,完全符合产品图纸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重型车用油箱支架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面图;
图3是图1中B-B向剖面图;
图4是重型车用油箱支架的拉力图;
图5是图4的拉力合成图;
图6是原工艺图;
图7是图6中A-A向图;
图8是本发明工艺图;
其中1.落料冲工艺孔;2.预弯曲;3.拉延成形,4.预成形,5.整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8所示,重型车用油箱支架的冷冲压工艺方法,步骤如下:
1)落料;2)预成形4;3)整形5;4)冲孔;5)冲孔。
步骤1)落料:落出毛坯外形。
步骤2)中的预成形4为:对毛坯做两臂夹角120°至130°变化形成制件,同时对制件形截面一步成型并压制到位。
步骤3)中的整形5为:对制件的圆弧和直线过渡区进行角度整形,使两臂夹角达到产品最终90°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98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