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依维菌素与敌百虫复配农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0861.8 | 申请日: | 201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6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汤富彬;胡国文;刘毅华;丁明;沈丹玉;钟冬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57/20 | 分类号: | A01N57/20;A01N43/90;A01P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14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素 敌百虫 农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依维菌素与敌百虫复配农药。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粮食作物中的主要品种,种植面积大,病、虫、草害种类多,危害重。据农业部统计,每年因病、虫、草等危害,产量损失达20~30%。防治水稻上的病、虫、草害所使用的农药数量约占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的50%左右。全国对水稻害虫的药治面积,常年在12亿亩左右,害虫大发生年药治面积会更大。
防治水稻主要害虫的农药品种,如防治稻纵卷叶螟,多年来,使用杀虫单,毒死蜱较多,近3~5年,使用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盐酸盐等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大面积防治达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使用多年后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逐年下降,近年引进美国杜邦公司产生的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防治水稻上的鳞翅目害虫,用药量少,防效好,但农药价格高,大面积推广使用也是有一定的难度。
又如防治水稻螟虫,尤其是水稻二化螟,曾大面积使用杀虫单、杀虫双、三唑磷等农药,均因抗药性产生,防效下降。后改用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氟虫腈(锐劲特)和昆虫激素类的有关农药如氟虫脲等,均因对鱼、虾、蜜蜂等有益水生动物和昆虫的影响较大,于2009年农业部下令在水稻作物停止使用,以至于造成防水稻螟虫无较好的药剂使用。近年推广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亦因上面提到的价位高,而难以大面积使用。
为了提高敌百虫(我国杀虫剂农药生产规模较大、较早的农药品种之一)对稻纵卷叶螟、螟虫等害虫的防治效果,而又成本较低的要求。选择毒性低,原用于人、畜禽防治体内、外产生虫的依维菌素与敌百虫进行复配试验,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毒性降低,速效性好等特点,是今后一定时期内具有市场前景的一种复配农药品种。
依维菌素英文通用名(Ivermection B1)又称22,23-二氢化阿维菌B1, 22,23-二氢化C-0763;MK-Q33等。它是阿维菌素半合成衍生物,包括至少80%以上22,23-二氢化阿维菌素B1a和至多20%的22,23-二氢化阿维菌素B16。
原药为纯白色或灰白色结晶粉末,成分B1a(MKQ32),分子式C48H74O14,分子量874。成分B16,分子式C47H77O14,分子量860。
依维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是阿维菌素合成的衍生物,比阿维菌素的活性高,是一种新型、光谱杀虫杀螨剂。医学上用于人体驱杀寄生虫、兽医学上用于动物体内、外驱杀寄生虫,对农业害虫,害螨有较高活性。据药理实验表明,口服依维菌素,对小白鼠、大鼠、狗等的神经系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均无明显异常现象改变。
依维菌素在国内已有多家农药厂生产,用于人畜的寄生虫驱除剂,2007年有浙江海正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农作物杀虫、杀螨剂进行了临时登记。
敌百虫(Trichlorfon),化学名称为0,0-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分子式C4H8Cll3O4P,分子式量257.45。其他名称为毒霸、三氯松。
敌百虫纯品稍带芳香气体的白色结晶粉末,可溶于苯、乙醇、氯仿、甲醇等多种有机溶剂,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54g/L,常温下稳定;其水溶液长期放置变酸性,酸性条件下水解脱去甲基,生成无毒的去甲基敌百虫;碱性条件下水解脱去一份子氯化氢生成毒性更大的敌敌畏,对金属有腐蚀。
敌百虫毒性为低毒,雄性大白鼠经口LD50为630mg/kg,雌性为560mg/kg。
敌百虫为高效、低毒、低残留、光谱性杀虫剂,以胃毒为主,兼有触杀作用,有一定的渗透(内吸)活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依维菌素与敌百虫复配农药的技术方案,该复配农药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杀虫谱广、速效性和特效性好,是当前防治水稻鳞翅目害虫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较好的复配农药品种。
所述的依维菌素与敌百虫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份:依维菌素1~5%,敌百虫25~30%。
所述的依维菌素与敌百虫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份:依维菌素1.5~3.5%,敌百虫26.5~28.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08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曝气沉砂池吸砂机无动力撇渣机构
- 下一篇:烟嘧磺隆可溶性粒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