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褐煤干燥提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1064.1 | 申请日: | 201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9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严俊杰;刘明;种道彤;刘继平;邢秦安;王进仕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6B11/04 | 分类号: | F26B11/04;F26B1/00;F26B23/00;F26B2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褐煤 干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粉干燥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褐煤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褐煤的探明储量在1000亿吨以上,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13%以上,其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未来将作为燃料或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及各个工业领域。然而,褐煤的高含水率(达40%左右)使其运输成本高、利用效率低。采用褐煤干燥技术,提高其低位发热量,是提高褐煤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但是传统的褐煤干燥过程能耗高。
目前主要的褐煤干燥方法为蒸发式干燥,即将褐煤加热,使其中的水分蒸发,实现对褐煤的干燥。由于水分蒸发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传统的褐煤干燥过程是个高耗能过程,而且消耗的大部分能量被干燥尾气带走。因此,设法回收干燥尾气带走的能量可有效地降低干燥过程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褐煤干燥能耗,用于褐煤运输前处理,可提高低位发热量、降低运输成本的褐煤干燥提质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原煤破碎机以及与原煤破碎机相连的原煤预热器,所述的原煤预热器通过管道与干燥机的入料口相连,经干燥机干燥后的高温提质煤由干燥机出料口通过输送装置送入原煤预热器的另一入口,在原煤预热器内与初始原煤进行换热后形成低温提质煤排出,热泵工质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干燥机的加热单元管束,热泵工质干燥初始原煤经后由加热单元管束进入废气回收换热器,再经压缩机送入干燥机的加热单元管束形成闭合循环,干燥机的干燥尾气还经管路与废气回收换热器相连。
所述的干燥机为间壁式滚筒干燥机。
所述的干燥机与废气回收换热器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除尘器,除尘器的出气口与废气回收换热器相连,除尘器下端的出尘口与原煤输送装置相连。
所述的干燥机的与废热回收换热器之间的管道上还安装有节流阀。
所述的热泵工质经节流阀节流后的温度较废热回收换热器压力对应的水的饱和温度低20~50℃。
所述的废热回收换热器的下端设置有水泵和水处理系统。
所述的干燥机采用微正压运行,热泵工质温度较干燥机的运行压力对应的水的饱和温度高10~50℃。
所述的经原煤预热器后的高温提质煤的温度降至比环境温度高5~15℃排出。
本发明通过回收废热降低褐煤干燥过程的能耗,利用热泵原理回收干燥尾气的能量用于褐煤干燥、利用干燥后温度较高的提质煤对原煤进行预热,从而有效地降低褐煤干燥能耗。本系统用于褐煤运输前处理,可提高低位发热量、降低运输成本;用于褐煤发电系统的前置干燥,可提高机组发电效率。计算表明将该系统用于褐煤发电系统的前置干燥可以使系统效率提高4.5%~6.0%,标准煤耗率下降13.0~17.0g/(kW·h)。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原煤破碎机、2为原煤预热器、3为间壁式滚筒干燥机、4为除尘器、5为废热回收换热器、6为水泵、7为水处理系统、8为节流阀、9为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包括原煤破碎机1以及与原煤破碎机1相连的原煤预热器2,所述的原煤预热器2通过管道与间壁式滚筒干燥机3的入料口相连,经间壁式滚筒干燥机3干燥后的高温提质煤由出料口通过输送装置送入原煤预热器2的另一入口,在原煤预热器2内与初始原煤进行换热后形成低温提质煤排出,热泵工质经压缩机9压缩后送入间壁式滚筒干燥机3的加热单元管束,热泵工质干燥初始原煤后由加热单元管束进入废气回收换热器5,再经压缩机9送入间壁式滚筒干燥机3的加热单元管束形成闭合循环,且在间壁式滚筒干燥机3与废热回收换热器5之间的管道上还安装有节流阀8,间壁式滚筒干燥机3的气体出口通过除尘器4与废气回收换热器5相连,除尘器下端的出尘口与原煤输送装置相连。废热回收换热器5的下端设置有水泵6和水处理系统7。
本发明的热泵工质经节流阀8节流后的温度较废热回收换热器5压力对应的水的饱和温度低20~50℃;
干燥机3采用微正压运行,热泵工质温度较干燥机的运行压力对应的水的饱和温度高10~50℃
经原煤预热器2后的高温提质煤的温度降至比环境温度高5~15℃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10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评价防锈油脱水性能的测试方法
- 下一篇:同轴式声频物探钻机振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