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道阴极保护长效极化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1587.6 | 申请日: | 201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0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张丰;王维斌;薛致远;毕武喜;赵君;刘玲莉;熊金根;安龙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F13/22 | 分类号: | C23F13/22;G01N27/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金杰;任清汉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阴极保护 长效 极化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管道阴极保护长效极化探头。涉及管道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油气管道阴极保护极化探头采用微孔陶瓷半透膜用于参比电极内外电解质的导通,由于允许溶剂通过在渗透作用下经过一段时期后必然导致参比电极溶液的漏失甚至半透膜的堵塞、污染和电极的氧化并最终失效,虽然采用大体积的双腔式结构和特殊填料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并延长极化探头的使用寿命,但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大多数极化探头的极化试片位于探头的下表面,回填之后无法保证极化试片全部面积与土壤的紧密接触。
CN201319014Y公开了一种极化测试探头,《煤气与热力》第30卷第4期公开了一种“极化探头在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的应用”,CN2915885Y公开了一种埋地型铜/硫酸铜参比电极,但它们的寿命均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避免参比电极溶液的渗透漏失、半透膜堵塞和电极的腐蚀、寿命长、极化试片与土壤可以紧密接触的管道阴极保护长效极化探头。
本发明由外腔1、内腔2、离子导电聚合物3、极化试片4、自腐蚀试片5、电缆6、外盖7、内盖8、铜棒9、引线I10、引线II11、引线III12、饱和硫酸铜溶液13组成。内腔2套在外腔1里的中下部并伸出外腔1外,离子导电聚合物3固定在内腔2的底部中心;内腔2上有内盖8,外腔1上有外盖7;自腐蚀试片5固定在外盖7的外面,外盖7与外腔1通过螺纹和垫圈吻合密封;极化试片4和内盖8与内腔2均通过螺纹和垫圈吻合密封;铜棒9从上插入内腔2中并密封在内盖8上;电缆6从外盖7穿入到外腔1的上部,电缆6含引线I10、引线II11和引线III12;其中的引线I10接自腐蚀试片5,引线II11接极化试片4,引线III12接铜棒9;内腔2内装有饱和硫酸铜溶液13。离子导电聚合物3保证了饱和硫酸铜溶液13与外界介质的导通并可测量到电位;由于不存在溶液漏失、半透膜堵塞和铜棒腐蚀问题,保证了极化探头的长期寿 命。
所述离子导电聚合物3有多种类型和制备方法,在国内外均已有商业化成品,本发明选管道阴极保护用柔性阳极同材质的导电聚合物作为离子导电聚合物制备极化探头;
所述外腔1为上口有外螺纹的筒;外腔1上口外螺纹孔与外盖7的内螺纹吻合密封;
所述内腔2为上口和下口有外螺纹的筒;
所述外腔1和内腔2是一体式结构;
所述外盖7和内盖8为内有螺纹的筒;外盖7上表面有内螺纹孔和引线孔(见图2);
所述极化试片4是内有螺纹的环片;
所述自腐蚀试片5有外螺纹的圆片。
制备管道阴极保护极化探头的核心在于使用了不渗透水的离子导电材料作为电解质导通部件,该部件不仅限于离子导电聚合物,也可采用金属氧化物为基体烧制的固体电解质陶瓷;该阴极保护极化探头的参比电极类型不仅限于铜/硫酸铜饱和溶液参比电极,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参比电极。
本发明是一种管道阴极保护极化探头,适用于管道阴极保护测量过程中极化探头通断电位和自然电位的检测和长期监测。
本管道阴极保护极化探头,避免了参比电极溶液的渗透漏失、半透膜堵塞和电极的腐蚀,保证了参比电极的长期寿命。同时,极化试片和自腐蚀试片分别位于外壳的侧面和上表面,保证了试片与土壤的充分接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提供一种油气管道阴极保护极化探头,使用离子导电聚合物,它可在不渗透水的情况下导通极化探头参比电极内外的电解质并测量极化试片的电位,可以避免以往参比电极溶液的漏失、半透膜堵塞和污染以及电极的氧化,保证了极化探头的长期有效。同时,由于不渗透结构,可以使得极化探头腔体体积大大减小。极化试片和自腐蚀试片分别位于探头的侧面的上表面有利于其与土壤的紧密接触;在极化试片表面涂覆常用的防腐涂料控制极化试片的面积并减小极化的电流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管道阴极保护长效极化探头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外盖7的正视图
图3是外盖7的侧视图
图4是外盖7的俯剖视图
其中1—外腔 2—内腔
3—导电聚合物 4—极化试片
5—自腐蚀试片 6—电缆
7—外盖 8—内盖
9—铜棒 10—引线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15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