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2588.2 | 申请日: | 201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20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增野启太;文仓忠洋;相泽正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627 | 分类号: | H01R13/627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何欣亭;李浩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高速传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伴随着近年来信息处理设备/通信设备的发展和活动图像等所导致的数据大容量化,要求各设备中使用的信号的高速化。例如,在服务器间连接中就要求6Gbps以上的高速传输特性。
以往,作为用于该高速传输的电连接器,已知例如图5至图8所示的电连接器(参照专利文献1)。图5是将现有例的电连接器嵌合于对方连接器的状态的侧面示意图,示出在嵌合两连接器时因制品的制造公差的关系而在对方壳体的底部与第1壳体的前端之间产生间隙Δ的状态。图6是沿图5中的6-6剖线的截面图。图7是将现有例的电连接器嵌合于对方连接器的状态的侧面示意图,示出在嵌合两连接器时锁扣部未锁定于面板的状态。图8是沿图7中的8-8剖线的截面图。
图5至图8所示的电连接器101具备:嵌合于对方连接器130的第1壳体110和固定于第1壳体110的金属制的外壳120。
在第1壳体110上安装有多个弹性接触件111。各弹性接触件111具备:位于嵌合方向前方(图6中的左侧)的弹性接触部112以及位于嵌合方向后方的连接部113。弹性接触部112与设置于对方连接器130的对方接触件150弹性接触。电缆C的绝缘电线C1焊接在连接部113。
外壳120在内部具有空洞部121,并在该空洞部121内固定第1壳体110。在第1壳体110的嵌合方向后端部形成突起部114,该突起部114伸入在外壳120形成的凹部122,第1壳体110得以固定于外壳120。在外壳120的嵌合方向前端部设置有多对锁扣部123。
另一方面,对方连接器130具备:对方壳体140和安装于对方壳体140的多个对方接触件150。对方接触件150由阳接触件(雄型コンタクト)构成,对方连接器130构成端板(header)。对方连接器130被安装在电路基板160上。电路基板160与面板180之间隔着间隔件170通过未图示的安装螺丝等安装到面板180上。
电连接器101使第1壳体110插入贯通于在面板180形成的开口部181,并使第1壳体110嵌合于对方连接器130。此时,在第1连接器101的外壳120设置的锁扣部123被锁定于面板180的开口部181。据此,电连接器101与对方连接器130的嵌合完成,电缆C与电路基板160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637767号说明书。
但是,在图5至图8所示的电连接器101中有下面问题点。
即,因锁扣部123、第1壳体110、对方连接器130以及间隔件170等制品的制造公差的原因,如图5所示有时候在将第1壳体110嵌合于对方连接器130时会在第1壳体110的前端与对方壳体140的底部之间产生间隙Δ。在此情况下,接触件111的接触部112与对方接触件150接触的触点位置,如图6所示,成为比第1壳体110的前端抵接于对方壳体140的底部时更靠对方接触件150的前端侧的D1。于是,从触点位置D1至对方接触件150的前端的距离就成为E1。此距离E1短于第1壳体110的前端抵接于对方壳体140的底部时的从触点位置至对方接触件150的前端的距离。从触点位置至对方接触件150的前端的距离被称为所谓的短线(stub)量,此短线量小于第1壳体110的前端抵接于对方壳体140的底部时的短线量。若短线量变小则触点附近的电容或者电感就会变化。在阻抗匹配的设计中,假设第1壳体110的前端抵接于对方壳体140的底部、也就是说第1壳体110完全嵌合于对方连接器130这一情况来决定触点位置,根据基于该触点位置的短线量来进行阻抗匹配的设计。从而,若短线量变小则阻抗相对于设计值变化,产生阻抗不匹配。据此,就有信号品质低下,阻抗及回波损耗之类的传输特性恶化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若为了不产生间隙Δ而加大第1壳体110,则因制品的制造公差的原因,就会出现设置在外壳120上的锁扣部123未锁定于面板180的情况。
发明内容
从而,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虽然有制品的制造公差,但第1壳体仍始终完全嵌合于对方连接器,可没有阻抗不匹配地获得所希望的传输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未经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25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