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视窗内外温差自动平衡装置及其工作过程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2681.3 | 申请日: | 201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9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仲玥;仲子午 | 申请(专利权)人: | 仲玥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22;B60H1/32;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李海燕 |
地址: | 225001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视窗 内外 温差 自动 平衡 装置 及其 工作 过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视窗内外温差自动平衡装置,具体的说是以汽车现有空调器、雨刮器为基础,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组合式控制方式、智能化控制手段,使得在汽车空调使用及雨雪天气下汽车驾驶员工作视窗不清晰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背景技术
高低温气候条件下,为了提高驾乘舒适度,汽车内部空调常被开启。但是,内外温差变大,会导致在汽车玻璃上面出现结霜、露情况,挡住驾驶员正常视线,视窗不清晰问题,一方面增加了驾驶员对路面观察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是疲劳驾驶、引起驾驶员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容易造成交通减速、交通事故。尽管有雨刮器,驾驶员还需要不断用纸巾、毛巾等装置进行揩擦,在玻璃外部的不好擦,在玻璃内部的雨刮器刮不到,有人发明使用了风吹法,效果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组合式控制方式、智能化控制手段的汽车视窗内外温差自动平衡装置及其工作过程。
为此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装置具备以下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1)冷暖空气装置:包括冷暖空气源,冷暖空气源通过风管到达汽车各视窗,风管路径上设有增压风机和电磁控制阀,增压风机上设有调节增压风机功率的电机;
2)电冷暖装置:包括具有帕尔贴效益的半导体,以及控制通过半导体上电流大小和方向电流发生器,所述半导体安置在汽车各视窗附近处。
所述冷暖空气源由汽车空调引入,并经各自的电磁阀和增压风机到达前左视窗、前右视窗、左后视镜视窗、右后视镜视窗。
所述电机功率设功率上限。
所述半导体并联设置在绝缘体内并安置左雨刮器、右雨刮器中,各半导体上设有分别控制各半导体通断的控制开关。
本发明还包括控制各装置工作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中央控制单元、设置在各视窗附近检测各视窗温度、湿度、清晰度的传感器,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信号发送至中央控制单元;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冷暖空气装置、电冷暖装置工作。
本发明按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各传感器检测各自视窗的状态,并将检测到的信号发送至中央控制单元并进行运算;
2)中央控制单元根据运算结果判断是否使冷暖空气装置、电冷暖装置进入工作状态,如需要首先启动冷暖空气装置,在冷暖空气装置损坏或不能达到使用要求时,再启动电冷暖装置进入工作状态;
3)在2)步骤中如启动冷暖空气装置时,根据各视窗的情况控制相应的电磁阀开启并调节增压风机的功率,并根据中央控制单元接收到的信号实时控制各电磁阀、增压风机的开启状态及功率状态,直至各视窗达到预设状态停止冷暖空气装置;
4)在3)步骤中如冷暖空气装置还不能使各视窗达到预设状态时,开启电冷暖装置,中央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情况决定多少半导体、哪些半导体进入工作状态,中央控制单元实时检测各视窗的状态并以此调整各半导体的工作状态,直至各视窗达到预设状态,关闭电冷暖装置;
5)循环1)-4)步骤。
本发明的优点是:1)本发明利用冷暖空气为视窗内外温差自动主平衡源,以电冷暖装置为辅助平衡源,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并且冷暖空气装置、电冷暖装置中各部分都为单独控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选用,保证在达到使用目的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能源的消耗,具有节能的特点;2)本发明设置传感器,能实时检测各视窗的具体状态,以决定冷暖空气装置、电冷暖装置的工作状态,针对性、目的性强,使各视窗始终保持最佳工作状态,保证驾驶人员的视线,确保安全驾驶;3)本发明进一步的以汽车现有空调器、雨刮器为基础,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组合式控制方式、智能化控制手段,不需对汽车现有结构做很大改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冷暖空气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冷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压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半导体空调器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仲玥,未经仲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26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贴装结构
- 下一篇:高利用率焊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