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转支承齿轮淬火的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3890.X | 申请日: | 2012-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6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虎;唐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宣城市乾坤回转支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32 | 分类号: | C21D9/32;C21D1/62;C21D1/10;C21D11/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42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转 支承 齿轮 淬火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回转支承加工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转支承齿轮淬火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回转支承行业在我国已经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自1984年首次发布的JB2300-84《回转支承 形式、基本参数和技术要求》标准,以及在1999年修订的JB/T2300-1999《回转支承》标准,现我国已是具备了完善的回转支承设计、制造和测试的综合开发能力。同时不同的行业对回转支承页提出了自己的标准,如风力发电、建筑机械、轴承行业等,由此可见产品逐渐进入细化、品种多的竞争态势。
目前,市场上用量最大的是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而且齿沟直径在Φ500~Φ1500mm之间的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如今,随着工程机械、特种车和工业机器人等的发展,特别是风力发电行业高速成长,对产品的质量、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精度、寿命长、耐候性强的高端回转支承市场依然被国外传统的企业把持,每年国内都需要进口大量此类回转支承,国内企业均面临技术创新的严峻挑战。
回转支承轴承实际上是能够起连接、传动的新型高强度轴承,比普通的轴承在承受的载荷的形式、能力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可承受较大的轴向、径向负荷和倾覆力矩等综合载荷。回转支承轴承一般带有安装孔、内齿轮或外齿轮、润滑油孔和密封装置,能使主机设计结构紧凑,安装简单、使用寿命长,其传动形式主要以齿轮传动方式为主,一般与此配对的是小齿轮,回转时所受的载荷将由齿轮啮合运动来处理,而齿轮接触面理论上是线接触,就单齿而言,齿面承受的载荷比较集中,特别是频繁的不规则的旋转运动,产生的冲击载荷,使得齿轮受力状态非常恶劣,严重的会导致齿轮直接折断,这也是回转支承运用的重型机械(如塔吊、挖掘机、船舶机械、风力发电机组等)出现设备故障的一个主要因素,除设计时考虑到的因素之外,如何满足设计所要求的技术参数,即工艺过程能力的满足就非常重要了,而现有齿轮的淬火工艺中,很难满足设计所要求的技术参数。
发明内容
发明提供了一种回转支承齿轮淬火的工艺方法,通过对淬火过程中的中频感应器与齿沟之间的耦合间隙、电流透入深度、齿沟线速度、淬火液的温度和浓度等工艺参数的设定和调整,提高了淬火质量,避免了淬火齿沟面出现细小裂纹,严重的导致工件报废,同时使用过程中PAG淬火液会随工件流失、氧化分解,以及杂质、油污、自来水含有物质等加入,都构成了对浓度的影响,用折光仪检测的数据将缺乏真实性,从而影响齿沟质量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回转支承齿轮淬火的工艺方法,其主要工序是对回转支承的内圈和外圈分别进行粗车、精车、插齿、淬火和回火,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中的淬火设备中的感应器采用中频淬火感应器,淬火液为PAG淬火液,淬火设备中包括有旋转工座台,所述旋转工作台一侧设有可垂直移动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一侧的水平侧板上架设有水平移动的滑座,所述滑座上固定安装有驱动中频淬火感应器,所述中频淬火感应器前端部的感应头为梯形,所述感应头与其对应的齿沟配合时应留有耦合空隙,所述辅助定位导杆与中频淬火感应器前端部的感应头并列,且均固定安装在滑座伸出的固定杆上;
其利用上述淬火设备淬火的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1)、首先对待淬火工件的运动精度,中频感应器的位置移动进行调控,将待淬火工件平放在旋转工作台上,由数控电机控制旋转工作台做精度较高的断续运动,从而控制带淬火工件的运动精度,通过滑座在水平侧板上的移动、固定座的垂直移动,实现了中频感应器位置的调控。
(2)、将待淬火工件清洁干净,不得残留加工残留物和其它附着物、油污,吊装上淬火设备上,安放妥当后,用百分表检测工件的外圆径向跳动,跳动控制在0.1mm之内,用压板对称四点压紧工件,每次安装工件前对工作台也要进行清洁;
(3)、调整中频淬火感应器的感应头与待淬火工件齿沟之间的间隙,用塞尺检测中齿沟与其配合的频淬火感应器的感应头之间的间距,控制感应头的底端与其对应的齿根位置之间的耦合间隙h3、感应头的两侧与其对应的齿沟位置的耦合间隙h5和感应头顶部与其对应的齿顶位置的耦合间隙尺寸h4的尺寸,如:控制感应头的底端与其对应的齿根位置之间的耦合间隙h3和感应头的两侧与其对应的齿沟位置的耦合间隙h5不受模数影响,一般取h3= 1.5~2mm,h5= 1.25~1.5mm,而感应头顶部与其对应的齿顶位置的耦合间隙尺寸h4需根据待淬火工件的齿轮模数来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宣城市乾坤回转支承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宣城市乾坤回转支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38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