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单一平台微型激光器在审
申请号: | 201210244533.5 | 申请日: | 2012-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5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徐卫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卫文 |
主分类号: | H01S3/02 | 分类号: | H01S3/02;H01S3/04;H01S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1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单一 平台 微型 激光器 | ||
1.一体化单一平台微型激光器,包括LD泵浦光源、热沉、反射镜、PD反馈器、输出滤波片、以及由激光增益介质和光学倍频晶体构成的激光模块,其特点是,上述元件均以金属管壳作为承载并固定在其上,且所有组件均封装在激光器保护管壳内,热沉安装在金属管壳的一端;LD泵浦光源固定在热沉上;所述激光增益介质和光学倍频晶体以及晶体的镀膜共同形成光学谐振腔,固定在金属管壳的内壁上;所述LD泵浦光源发出的泵浦光照射在所述激光模块上;输出滤波片垂直于金属管壳放置于另一端,形成单一平台微型激光器结构。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光激光器的金属管壳上有2处刻有定位线;所述定位线分别定位所述LD的放置位置和所述激光模块到LD泵浦光源的最佳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在金属管壳的底部内壁上有1处刻有一定深度的凹槽,平行于激光增益介质的入射端面;此凹槽位于LD泵浦光源与激光模块之间。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反射镜与金属管壳呈45放置,PD反馈器置于反射镜正下方;绿光经过反射镜,有极少数绿光被反射,由PD反馈器接收。
5.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激光器,其特征在于,LD泵浦光源为阵列型,LD泵浦光源的发光点间距大于0.1mm。在金属管壳的底部内壁上刻有多条一定深度的凹槽,这些凹槽分别与阵列型LD泵浦光源的各发光点对齐,位于由激光增益介质和光学倍频晶体构成的激光模块的下方,且与光传播方向平行。
6.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在金属管壳的底部内壁上有1处刻有一定深度的凹槽,平行于激光增益介质的入射端面;此凹槽位于激光增益介质的下方。
7.一种微型激光器,包括LD泵浦光源、热沉、激光增益介质和光学倍频晶体、反射镜、PD反馈器、输出滤波片,其特点是,上述元件均以金属管壳作为承载并固定在其上,且所有组件均封装在激光器保护管壳内,热沉安装在金属管壳的一端;LD泵浦光源固定在热沉上;所述激光增益介质和光学倍频晶体及其上的镀膜共同形成光学谐振腔,分别固定在金属管壳的内壁上;所述LD泵浦光源发出的泵浦光照射在所述激光增益介质和光学倍频晶体上;输出滤波片垂直于金属管壳放置于另一端,形成单一平台微型激光器结构。
8.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光激光器的金属管壳上有3处刻有定位线;所述定位线分别定位所述LD的放置位置、激光增益介质到LD泵浦光源的最佳距离以及光学倍频晶体到激光增益介质的最佳距离。
9.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在金属管壳的底部内壁上有2处刻有一定深度的凹槽,平行于激光增益介质的入射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分别位于LD泵浦光源与激光增益介质之间和激光增益介质与光学倍频晶体之间。
10.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激光器,其特征在于,LD泵浦光源为阵列型,LD泵浦光源的发光点间距大于0.1mm。在金属管壳的底部内壁上有多条一定深度的凹槽,这些凹槽分别与阵列型LD泵浦光源的各发光点对齐,位于由激光增益介质和光学倍频晶体的下方,且与光传播方向平行。
11.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反射镜与金属管壳呈45°放置,PD反馈器置于反射镜正下方;绿光经过反射镜,有极少数绿光被反射,由PD反馈器接收。
12.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在金属管壳的底部内壁上有1处刻有一定深度的凹槽,平行于激光增益介质的入射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位于激光增益介质的下方。
13.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在金属管壳的底部内壁上有3处刻有一定深度的凹槽,平行于激光增益介质的入射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中,有2处分别位于LD泵浦光源与激光增益介质之间和激光增益介质与光学倍频晶体之间,另一处位于激光增益介质下方。
14.权利要求2和8所述的定位线,其特征在于,LD到激光增益介质的定位线间距范围为0.3-1m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卫文,未经徐卫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453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过人眼识别控制闹钟状态的方法及其移动终端
- 下一篇:一种线束端子铆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