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喷射式浮选机原动力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46873.1 | 申请日: | 2012-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8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赵树彦;徐学武;谢志勤;于一栋;吴朝荡;李云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国华科技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D1/14 | 分类号: | B03D1/14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王永红 |
地址: | 063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射式 浮选机 原动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湿法选煤厂粒度<0.50mm煤泥分选的利用喷射原理和微泡析出机理实现煤浆充气、气泡矿化的喷射式浮选机原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2010年我国约有选煤厂1800座,其中95%是湿法选煤厂,浮选机则是湿法选煤厂特别是湿法炼焦煤选煤厂分选粒度<0.50mm煤泥技术最成熟、最有效的分选设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超过500台利用喷射原理和微泡析出机理实现煤浆充气、气泡矿化的煤用喷射式浮选机在湿法选煤厂工作。该设备本身除刮泡机构外没有动力装置,利用与浮选机同一标高或下一标高安装的渣浆泵作为动力装置(每1个槽箱配用1台泵,通常1台喷射式浮选机需要4-6台渣浆泵),浮选机槽箱与渣浆泵之间用管网和众多管件连接,槽箱循环物料出口与渣浆泵入口相连,渣浆泵出口经槽箱内的分配室与充气搅拌装置入料口相连。这样不但要大面积占用厂房面积,而且浮选机与渣浆泵间需要复杂的管网和众多的管件,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管网压降,增加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喷射式浮选机在湿法选煤厂与渣浆泵间需要复杂的管网和众多的管件连接,管网压降大,能耗高、占用厂房面积大的不足,提供一种用原动力装置取代渣浆泵,不占用厂房面积、不需要管网、管件,没有管网压降、降低能耗的喷射式浮选机原动力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喷射式浮选机原动力装置,包括电机、出料管、水力涡轮,所述的水力涡轮与电机连接、与输料管连接,输料管与出料管连接组成由水力涡轮为主体的原动力装置;原动力装置的底部设有入料口,该入料口与浮选机槽箱假底相通;原动力装置的上部设有出料口,该出料口分别依次与位于浮选机槽箱内的充气搅拌装置的入料口相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水力涡轮是浸没于浮选机槽箱中,在电机的驱动下将煤浆加压的装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出料管为四根圆管,四根圆管分别用法兰与输料管相连通,四根出料管的出料口分别依次与与其对应的位于浮选机槽箱内四个充气搅拌装置的入料口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四根出料管的四个出料口互为90°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四个充气搅拌装置互为90°均布在浮选机槽箱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用原动力装置取代了现有技术的渣浆泵,不需要占用厂房面积、不需要管网和众多管件连接,所以没有管网压降,不但结构简单,排布科学,而且降低能耗,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原动力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仰视图。
图中:原动力装置1,充气搅拌装置2,浮选机槽箱3,槽箱假底4,电机5,出料口6,输料管7,水力涡轮8,入料口9,出料管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施例是一种喷射式浮选机原动力装置,原动力装置1上设有一个入料口9、四个出料口6,用金属材料制作,安装在喷射式浮选机原分配室和进料管位置。具体结构见图1,图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MT/T 649-2011《煤用喷射式浮选机》煤炭行业标准,喷射式浮选机由九种规格组成系列产品,根据每种规格的处理能力、煤浆循环量等,确定水力涡轮8的额定流量、扬程、实耗电功率等工作参数和出料口6、输料管7、入料口9和出料管10的不同结构尺寸。水力涡轮8与电机5连接,电机5为原动力装置1提供动力。水力涡轮8是浸没于浮选槽箱中,在电机的驱动下将煤浆加压到0.16-0.18Mpa的装置。也就是:水力涡轮8的作用是给吸入的煤浆增加压力。水力涡轮8与输料管7连接,输料管7与出料管10连接,水力涡轮8,电机5,输料管7,出料管10组成由水力涡轮8为主体的原动力装置1。
见图2,图3,出料管10的四根圆管形成煤浆流入的环形通道,分别用法兰依次与输料管7相连通。四根出料管10的四个出料口6互为90°设置,分别依次与与其对应的位于浮选机槽箱3内的四个充气搅拌装置2的入料口相连通。四个充气搅拌装置2互为90°均布在浮选机槽箱3内。入料口9设置在原动力装置1的底部,该入料口9与浮选机槽箱假底4相通。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国华科技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唐山国华科技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68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级护坡水平锚杆加固与底部护坡排水混合结构
- 下一篇:地下空间基坑支护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