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底电缆专用去气室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46968.3 | 申请日: | 2012-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10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江巍;李广元;沈卢东;盛业武;陈光高;王新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明星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H01B13/14;H01B13/24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毛光军 |
地址: | 614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底 电缆 专用 去气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缆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海底电缆专用去气室。
背景技术
目前,交联聚乙烯绝缘高压、超高压电缆或海底电缆在生产过程中,经三层共挤工序后均需放入去气室进行去气处理,经过去气处理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以达到去除绝缘及屏蔽材料内的甲烷气体及内应力,否则电缆在高电压工作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微孔,导致电树枝的产生,致使电缆寿命缩短。但因为海底电缆特殊的大长度、大重量的特性,现在国内外对于交联聚乙烯绝缘的海底电缆还没有一种合适的去气方法,只能采用长时间存放的自然去气的方法,该方法去气时间一般为三个月左右,该方法不仅去气效果不佳,还大幅延长了海底电缆的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如下专利技术:
中国专利号“201110190105.4”公开了一种托盘去气室,其公开日为2011年11月23日,包括底座、室壁、顶盖和托盘,所述室壁固定在底座上,该室壁整体为筒状,室壁上方设置可拆卸的顶盖,底座上还设置托盘,该托盘位于筒状室壁的内腔中。优点在于本结构直接固定在地面或一块金属板上,无需做基础,预埋导轨,缩短了制造周期,有效的减少占地空间。
但以上述专利文件为代表的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以下缺陷:
一、该去气室是单独设置在地面或一块金属板上,未与进行去气处理的前一道工序和后一道工序中所使用的设备相连,电缆放入去气室和从去气室取出都需要使用起吊装置,电缆的放入和取出工序复杂,导致生产效率低。二、该去气室中220KV单根无接头海底电缆的装盘长度在30km左右,由于海底电缆的特殊性,在海底使用时一般不允许有接头,而海底电缆连接两个目标的距离常常大于35km,因此,该去气室的装盘量较少,不能满足高压、超高压电缆或海底电缆的去气处理。三、 该发明是将电缆放入去气室后再盖上顶盖,采用自然去气方式进行去气处理,去气时间长,电缆的生产效率低。四、该发明最大可对单根导体截面积为500mm2的电缆进行去气处理,不适于对超过500mm2的电缆进行去气处理。五、由于室壁整体为筒状,固定设置在底座上,当室壁出现损坏时,需要整体更换室壁,室壁的维护成本高。六、该发明的托盘直径为5米左右,能够放置的电缆的长度短、重量轻,特别是遇到大长度、大重量的海底电缆时就无法进行去气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海底电缆在去气处理时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海底电缆专用去气室,本发明中,海底电缆的收线和放线由机械化自动完成,且只需15-20天,就可一次性实现40km的单根导体截面积为2500mm2的大长度、大重量海底电缆的去气处理,缩短了海底电缆的生产周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海底电缆专用去气室,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放线转盘、室壁、顶盖和加热系统,所述室壁固定设置在底座上形成室体,该室壁为正多边型,室壁上方设置有与室壁形状相匹配的顶盖,所述收放线转盘设置在底座上,且位于室体中,所述加热系统设置在室壁外侧,加热系统与室体配合去气。
所述收放线转盘包括绕线转盘、履带牵引机和排线装置,绕线转盘设置于底座上,履带牵引机的数量为二台,分别设置在绕线转盘的进线侧和出线侧,排线装置为两套,分别与二台履带牵引机连接配合绕线转盘收线排线和放线排线。
所述履带牵引机设置在牵引机倾斜底架上,其最大牵引力为3000kg,最大牵引速度为15m/min。
所述排线装置包括支架、排线桥架、电动葫芦和圆弧轨道,支架上设置有圆弧轨道,排线桥架一端活动设置在支架上,电动葫芦通过钢丝绳与排线桥架的另一端连接,电动葫芦与圆弧轨道配合带动排线桥架上作上下左右运动。
所述绕线转盘包括中心回转支承和转盘护圈,中心回转支承活动设置在底座上,转盘护圈为二个,分别设置在中心回转支承两端。
所述中心回转支承包括支撑座、回转支承轴承和小转盘,支撑座安装在底座上,回转支承轴承上设置有内圈和外圈,外圈和小转盘连接,内圈、外圈、小转盘和驱动电机配合驱动绕线转盘旋转。
所述绕线转盘中转盘护圈包括外层、中层和内层,外层由多个相同的冲孔护板构成,相邻两冲孔护板通过螺栓连接,并采用60组托轮辅助支承,中层采用圆管骨架,内层由贴板构成,并采用40组托轮辅助支承。
所述绕线转盘的直径为16m。
所述室壁采用钢管和角钢组成的正36边形金属骨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明星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明星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69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