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滤池及其污水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50839.1 | 申请日: | 201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3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周锋;简培超;杨伟煜;林春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联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4/14 | 分类号: | B01D24/14;B01D24/46 |
代理公司: | 福建炼海律师事务所 35215 | 代理人: | 许育辉;张辉 |
地址: | 361004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滤池 及其 污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属于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滤池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过滤技术用于分离悬浮液,原水通过颗粒滤层时,其中一些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被截留在孔隙中或介质表面从而获得清洁的液体或固体相产品。
水流中的悬浮颗粒能够被滤料颗粒表面所粘附,主要涉及下面两个机理:
1) 颗粒迁移机理:该机理主要涉及到拦截、沉淀、惯性和水动力作用等物理-力学作用;
2) 颗粒粘附机理:指在范德华引力和静电力相互作用下,以及某些化学键和某些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下,被粘附于滤料颗粒表面上,或者粘附在滤料表面粘附的颗粒上。因此,提高滤料的比表面积有助于提高滤料层截留颗粒容量。
滤料介质应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无毒无害、化学性质稳定、廉价等条件。以石英砂作为滤料的普通滤池历史久远,而后人们为充分发挥滤料层截留容量,在滤料层上出现了双层、多层及均质滤料滤池等。然而,往往滤料经反冲洗后,滤层膨胀分层,滤料层孔隙上细下粗。表层滤料粒径最小,粘附比表面积最大,截留颗粒量最多,导致表层滤料间隙堵塞快,下层截留悬浮颗粒作用远未充分发挥便停止过滤。此外,过滤阻力剧增,导致泥膜脱落,以致悬浮杂质穿透滤层而使出水水质恶化。
为克服以上滤料滤池的不足,需要寻找合适的滤料,不但需要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而且保证过滤过程中滤料层孔隙上粗下细,在反洗后不因滤料分层而出现孔隙上细下粗的现象。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过滤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滤料孔隙级配理想(孔隙上粗下细),反洗后不出现滤料层孔隙上细下粗的现象,滤料比表面积大,滤速高,截留颗粒容量大,占地小的滤池及采用该滤池的污水处理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滤池,包括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罐体形状为上圆柱下倒锥形,罐体上部两侧设有进水管和反洗集水管,罐体下部两侧设有布气管、产水集水管、反洗进水管,所述的罐体内装有弹性滤料,所述的罐体内部弹性滤料上方设有一可上下移动的穿孔挡板,所述的穿孔挡板通过一连杆与传动系统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穿孔挡板为穿孔钢板。
进一步,所述的弹性滤料材质为亲水性聚氨酯海绵。
优选的,所述的弹性滤料大小为:长、宽、高为1-4cm,比表面积为200-500m2/g。
进一步,所述的穿孔挡板均匀布置直径2-7mm的孔,穿孔率为4%-5%。
进一步,所述的传动系统为液压传动系统。
本发明还包括采用上述滤池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弹性滤料装入滤池罐体内,启动传动系统对穿孔挡板施加压力,使得罐体锥形底部滤料受力由上往下逐渐变大,弹性滤料孔隙由上至下逐渐变小;
步骤2:过滤时,以进水管配水,原水从弹性滤料过滤后从产水集水管流出;反洗时,传动系统释放压力提升穿孔挡板,布气管通气,反洗进水管进水,进行反洗,反洗水经反洗集水管流出;反洗完成后,向传动系统向弹性滤料施加压力,进行循环污水处理。
进一步,所述的对穿孔挡板施加的压力为0.005Mpa-0.1Mpa,通过调节压力调节滤料层孔隙大小。
进一步,所述的污水过滤滤速为10m/h-40m/h。
进一步,所述的反洗周期为10-40h。
进一步,所述的反洗过程中滤料反洗膨胀率为400%-50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滤池及其污水处理方法,通过将滤池罐体形状设计成上圆柱下倒锥形,采用弹性滤料,同时对滤料施加压力,形成滤料孔隙上粗下细的理想级配滤池,以向滤料施压过滤—释压提板—气水反洗—向滤料施压为周期循环连续运行,具有截留颗粒容量大,比表面积大、占地面积小、截留颗粒容量大、滤速高、处理效果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滤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滤池工作示意图;
其中:1.传动系统、2.穿孔挡板、3.进水管、4.反洗集水管、5.布气管、6.产水集水管、7.反洗进水管、8.弹性滤料、9.罐体、10.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联环有限公司,未经中联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08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底座与底座的运作方法
- 下一篇:会话接入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