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圈及辐条组的组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1639.8 | 申请日: | 201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2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涂季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亨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1/00 | 分类号: | B60B1/00;B60B2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1 | 代理人: | 潘光兴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圈 辐条 组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轮圈及辐条组的组合结构,特别是使用于无内胎式的轮圈结构,且可运用于机车或自行车的轮圈,以侧向式嵌接设计,借以达到快速组设功效。
背景技术
车轮为交通工具直接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其主要以驱动装置,滚动车轮的方式使其上方的车体及人可前进或后退;车轮的结构大致上分为轮圈、轮胎、及轮毂部份,其中轮圈结构则更进一步包含有轮辐元件。
以轮圈结构而言,其主要提供轮胎支撑功能,以较硬材质形成圆形框体,再将软性材质轮胎设于框体的外缘面上,而以轮胎部位接触地面上滚动作冲击力的缓冲;轮圈上的轮辐元件主要为维持轮框的张力,以使框体呈真圆状态,并减少变形,而能于地面上顺畅地滚动。
针对轮圈的轮辐元件,因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而有所差异,市面上常见者则分为辐板式或辐条式两种,其中辐板式呈板状,并以三个或五个辐板的数量环设于轮毂及轮框之间,辐条式则呈小直径条杆状,以几十个辐条的数量环设于轮毂及轮框之间;使用上,于汽车或机车的轮圈多属板状的辐板,于自行车的轮圈则多属条状的辐条。
轮圈与轮胎的结合,又有“内胎式”及“无内胎式”之分,所谓“内胎式”是指于轮圈与轮胎间添设有一内胎,并将气体灌入内胎中,使内胎鼓胀而撑住轮胎使其不会塌扁;“无内胎式”则指于轮圈与轮胎间未添设有一内胎,而气体则直接灌入轮胎中,让空气充满轮胎及轮圈中,使轮胎鼓胀不会塌扁;因此以“无内胎式”的轮圈,则其与轮胎间组设后的密闭性需求较高,以免气体外漏造成轮胎扁塌,导致降低滚动的顺畅度。
现有属“内胎式”的轮圈结构,如中国台湾第962040632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轮圈辐条卡抵改良结构》,包含一轮圈,以及若干呈放射状环设于该轮圈内面的辐条,各该辐条一端设有呈较大外径的端子部,该端子部利用一螺杆及螺帽锁组配合而枢卡于该轮圈的辐孔处,其特征于:各该辐条的端子部其衔接辐条的背缘面形成一弧圆面,而该螺杆相对该端子部的螺头外端面,亦形成一对应该弧圆面的沉窝孔缘,借以当该辐条的端子部枢组于该轮圈的辐孔处时,利用该端子部的弧圆面贴合该螺头的沉窝孔缘,令其枢组结构不仅平稳,且另一端作角度的偏移时,具有较佳的调整性,同时增加其接触作用的面积。
现有属“无内胎式”的轮圈结构,如中国台湾第94111342号发明专利所揭露的《无内胎之轮圈辐丝之组合结构》,包含辐丝一端以螺结的接头与轮圈内侧壁结合的结构中,配合一套件设有一大于轮圈内侧壁穿孔的挡缘,套件另一端则形成有卡结段组成;其特征在于:该套件为呈薄片状的套体,卡结段为一等距剖设数个纵向割线的双层内折套叠而成,使套件外径小于轮圈穿孔而形成一具裕度空间,接头一端凸设略小于轮圈穿孔的大头部;以结合接头的套件穿入轮圈穿孔后可借助薄片提供迫张变化操作上,达到更省力、迅速化与轮圈穿孔牢固迫结组成,同时利用套件卡结段撑张后,与轮圈穿孔间保留有适当偏摆空间,而使套结的辐丝可灵活调节与轮毂进行组装。
另有一种属《无内胎式》的轮圈结构,如中国台湾第90210489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在轮辋上固定自行车辐条的装置》,是用于将自行车辐条的螺纹端钩挂到自行车轮辋的车内螺纹的通孔中,其包括一套接管,套接管的外壁至少局部地按照轮辋的车内螺纹的通孔直径及螺距进行车螺纹,一螺母,其按照辐条螺纹端的直径及螺距而车内螺纹的,该螺母具有一宽头螺帽,其中,套接管有一个前后贯穿的内凹槽,其内壁局部地逐渐缩小变窄,而形成用于宽头螺帽或辐条头的止动底座,该底座的延长部位为一进入介面,为了螺母杆体或辐条杆体而设计的,且凹槽的截面尺寸大于螺母或辐条的宽头螺帽及杆体的截面尺寸,以便可形成一种螺母在套接管的凹槽中的球关节作用。
于前述“内胎式”轮圈,因其辐条设置须要于轮圈的朝外框座上钻孔,以方便穿设辐条于朝内框座上并进行螺锁固定,因此于轮圈的朝外框座上环设有若干组设孔,以致朝外框座与轮胎间密闭性不佳,容易使气体流失,故必需添设内胎于轮圈及轮胎之间;本发明因针对“无内胎式”的轮圈结构,故此类“内胎式”轮圈非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发明内容
进一步针对上述两个“无内胎”的轮圈结构作分析,两者均无须于朝外框座上钻孔;其中前者主要是将该薄片套件在一端设有挡缘,另一端以双层内折套叠成一卡结段,其可套结一头部略小于轮圈穿孔的接头上,接头另一端供辐丝锁结,将套结有套件的接头穿入轮圈穿孔,再将接头拉出,即可利用接头的头部迫张卡结段向外撑张与轮圈穿孔形成牢固迫结;后者结构则是将套接管先与辐条穿设后,再将套接管螺设于朝内框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亨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亨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16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网络流量检测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传送网垃圾时隙的识别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