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对称电缆及其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52748.1 | 申请日: | 201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0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后学东;孙其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06 | 分类号: | H01B11/06;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沈志海 |
地址: | 23837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 对称 电缆 及其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及其生产工艺,尤其涉及一种数字对称电缆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网络信息量猛增,用户对于信息传输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网络的通信平台——综合布线系统的带宽也随之相应增加。综合布线系统的对称数字通信电缆,简称数字电缆,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带宽的应用需要最新型的网络布线技术,6类布线技术凭借其250MHz的带宽满足了今天的商业应用,它代表了非屏蔽对绞线和屏蔽对绞线,即总屏蔽对绞线,所能支持的最高带宽能力。然而,技术还在不断进步,250MHz的带宽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同时,虽然6类布线技术也可以用于万兆以太网的传输,但因为高频信号容易出现串扰现象,所以距离受限,不能超过100m。
众所周知,数字通信电缆有两种制造方法,即一步法和两步法,一步法中对绞屏蔽只能用一根带子进行。对绞组的中间存储被省去了,虽可节约劳动力,投资费用要低,但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多样化的工艺路线,不能满足数字通信电缆的各种灵活多样的更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字对称电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带宽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且在用于万兆以太网的传输中因高频信号容易出现串扰现象,距离受限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数字对称电缆,包括由中心向外依次设置的对绞组、对绞屏蔽层、内屏蔽层、隔离层、外屏蔽层和外护层,所述对绞组包括绝缘层和两根铜芯,每根铜芯外分别包裹有绝缘层,两根所述铜芯对绞而成所述对绞组,所述绝缘层为物理发泡的皮泡皮FEP绝缘层,所述对绞屏蔽层为铝箔屏蔽,所述内屏蔽层为铝箔屏蔽,所述隔离层为挤包交联聚乙烯,所述外屏蔽层为铜丝编织屏蔽,所述外护层为交联聚乙烯外护层。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对绞组的数量为四个。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铜芯的直径为0. 60mm-0.64mm。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对绞组的对绞节距为30mm-40mm。
一种数字对称电缆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生产步骤:
a、制作绝缘单线:通过压轮将铜芯的横截面积压缩,获取直径0. 60mm-0.64mm的铜芯,对压缩后的铜芯进行挤包绝缘层;
b、绞对:将两根挤包绝缘层后的铜芯以对绞节距为30mm-40mm右向规则绞合交织在一起;
c、对绞屏蔽:所述对绞屏蔽层采用两步法生产,所述两步法带有调节退扭的放线装置, 所述调节退扭的调节范围在0-50%;
e、成缆: 所述对绞组的成缆采用两步法生产,所述两步法带有调节退扭的放线装置, 所述调节退扭的调节范围在0-100%,成缆工序以绞合节距75mm-80mm右向规则绞合交织在一起;
f、双屏蔽:内屏蔽的铝箔屏蔽工序中屏蔽带的张力的变化范围小于±10%,挤包隔离层,外屏蔽的铜丝编织屏蔽工序中的编织铜丝的张力的变化范围小于±10%,铜丝的编织密度为82%-87%;
g、外护层:使用挤塑机直接挤包外护层。
本发明一种数字对称电缆,通过双绞组的绞合平衡和对绞屏蔽层、内屏蔽层、外屏蔽层的屏蔽作用,有效地防止外界的电磁干扰信号的侵入和来自电缆内部的电磁辐射的外泄,拥有非常好的电磁兼容特性和保密性。该种数字对称电缆,其对绞组分别屏蔽降低了射频干扰,因此,不需要昂贵的电子设备来降低串音。电缆的每个对绞组单独使用金属屏蔽层,由于金属屏蔽层的集肤效应及反射和吸收作用,可以更好地分隔周围的电磁场和减少单独屏蔽对线之间或四对线之间的串音,为每个线对提供单独的铝箔屏蔽,可消除线对之间的串音,并可消除和减少环境的电气干扰,提高电磁兼容性,以保证屏蔽效果和传输性能。这种屏蔽形式能够保证电缆支持高传输速率的应用,提供高于600MHz的整体带宽,最高带宽可达1.2GHz ,能够在一个信道上支持包括数据、多媒体、宽带视频,如CATV等多种应用,安全性极高。该种数字对称电缆,采用物理发泡的皮泡皮绝缘可减小电缆外径并降低电容,衰减也随之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27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穿孔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板卡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