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输电线路导线温度测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53387.2 | 申请日: | 201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9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周炳凌;刘凯;刘庭;肖宾;彭勇;苏梓铭;王勇;宫衍平;王永强;杜志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 |
主分类号: | G01K7/00 | 分类号: | G01K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王鹏翔;朱戈胜 |
地址: | 21001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输电 线路 导线 温度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输电线路带电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输电线路导线温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耐热铝合金导线具有通流能力大的特点,应用于架空输电线路可以大幅提高其输送容量。目前我国输电线路使用的耐热铝合金导线的最高运行温度可达240摄氏度。
当采用耐热铝合金导线的输电线路出现绝缘子破损、导线磨损等缺陷时,由于线路输送容量较大,一般不允许进行停电检修作业,因此,带电作业对保证耐热铝合金导线的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常规铝导线的最高运行温度低于70度,在带电作业时,无需考虑高温对作业人员的影响,而耐热铝合金导线的最高运行温度要比常规导线要大,因此在带电作业时,作业人员需要首先对导线温度进行测量,以采取相应的隔热防护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便携式输电线路导线温度测量装置,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人员可利用这种便携式测量装置,在杆塔地电位处采用接触式测温的方法,直接对耐热铝合金导线温度进行测量。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便携式输电线路导线温度测量装置,包括绝缘杆、温度检测单元、A/D转换单元、处理单元、温度显示单元;温度显示单元设置在绝缘杆把手的端部附近,温度检测单元设置在绝缘杆的另一端部,温度检测单元、A/D转换单元、处理单元设置在绝缘杆上;温度检测单元将温度信号转换为模拟电信号,A/D转换单元将所述的模拟电信号转换为温度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将所述的温度数字信号转换为温度显示单元需要的显示信号。
所述的温度转换单元与处理单元是一片单片机。
为了使用更加安全,所述的绝缘杆把手附近设置有把手限位标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直接接触式传感器测量导线温度,测量方法比较直接、操作也比较方便。如采用红外测温等非接触时式温度测量装置,容易受到被测物体表面发射率、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距离、有效被测面积等因素的影响,给测量带来一些误差。
(2)将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显示装置固定在绝缘杆的两端,工作人员可以与高温导线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将温度传感器接触导线测量温度,同时可以清晰在绝缘杆末端读取被测导线温度;
(3)采用光纤信号传输装置将温度传感器获取的温度信号,通过绝缘媒介光纤传送至温度显示装置,可以有效保证绝缘杆的绝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示意图。
图2是输电线路导线温度测量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中标记的说明:1、温度检测单元,2、A/D转换单元,3、信号处理单元,4、绝缘杆,5、光纤,6、温度显示单元,7、绝缘杆把手限位标志,8、绝缘杆把手。
图2中的标记说明:9、输电杆塔,10、耐热铝合金导线,11、本发明的便携式输电线路导线温度测量装置,12、带电作业人员。
实施例:
如图1中,便携式输电线路导线温度测量装置,当温度检测单元1接触高温导线后,A/D转换单元将温度检测单元1测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信号处理单元将代表温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可以显示的温度信号,并且传送至温度显示单元。其中温度检测单元采用DS18B20芯片,A/D转换单元采用AD0809芯片,信号处理单元采用义隆EM78P156单片机。
如图2中,输电线路导线温度测量方法,在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人员12登上 输电杆塔9后,在杆塔地电位处,将温度测量装置11的温度检测单元(图1中1)伸向导线并与导线保持接触,然后在温度测量装置11的温度显示单元(图1中的6)处读取导线温度,整个测温过程作业人员与导线保持足够的绝缘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未经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33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