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坐式单轨交通轨道可挠式道岔梁梁段行走支撑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3583.X | 申请日: | 201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7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赵勇;刘波;邓飞;张杨;丁国训;项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川东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25/08 | 分类号: | E01B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810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跨坐 单轨 交通 轨道 可挠式 道岔 梁梁段 行走 支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式单轨交通轨道附属部件,特别涉及一种跨坐式单轨交通轨道可挠式道岔梁部件。
背景技术
轻轨是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相对高差较大,人口密集,道路狭窄,坡多弯急,交通拥挤的城市来说,轻轨能够很好地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特别是跨坐式单轨交通轻轨,更能适应于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
跨坐式单轨交通轻轨的轨道只有一条列车跨座在路轨之上,就是只通过单根轨道来支承、稳定和导向,车体骑跨在轨道梁上运行的铁路。技术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车辆的转向架、轨道梁和线路道岔三方面,走行机理完全不同于钢轮钢轨系统,轨道梁承受较大的扭转荷载。通过上述记载可知,跨座式单轨铁路具有占用空间少,适应地形好,舒适环保等特点;更能适合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城市使用。
跨坐式单轨交通轨道结构由轨道梁、支柱(包括托梁、基础)与道岔三部分组成,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道转入另一股道线路的连接设备,通常在车站站、编组站站大量铺设;单轨道岔可以分为关节型道岔和关节可挠型道岔两种。前者道岔转辙时道岔梁在转折点前方形成折线线形;后者道岔转辙时可以使道岔梁近似连续弯成曲线线形。
上述结构的道岔在接合轻轨轨道时行走支撑曲线不够圆滑,降低轻轨列车行走的舒适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安全性;即使是关节可挠型道岔也会具有一定的折线结构,影响车辆行驶,并且结构极为复杂,使用寿命较短,成本高。而对于道岔梁来说,行走支撑的结构对于行走曲线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道岔的行走支撑进行改进,在进行与轨道变换接合时能够平滑过渡,消除折线,并且结构与上述结构相比具有较大幅度简化,降低制造成本,使用寿命较长,节约使用和维护成本,能够保证轻轨行驶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跨坐式单轨交通轨道可挠式道岔梁梁段行走支撑,在进行与轨道变换接合时能够平滑过渡,消除折线,并且结构与现有道岔结构相比具有较大幅度简化,降低制造成本,使用寿命较长,节约使用和维护成本,能够保证轻轨行驶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本发明的跨坐式单轨交通轨道可挠式道岔梁梁段行走支撑,包括行走面和可挠侧支撑板,行走面沿纵向水平固定支撑于可挠式道岔梁梁段的可挠梁主体上部,可挠侧支撑板包括位于侧上方的两个导向板和位于侧下方的两个稳定板,两个导向板分别沿纵向设置于可挠梁主体靠上两侧形成导向面,两个稳定板分别沿纵向设置于可挠梁主体靠下两侧形成稳定面。
进一步,所述两个导向板和两个稳定板至少一端以可沿纵向滑动的方式单自由度设置于可挠梁主体;
进一步,所述上工作面横向两侧边为与两个导向板挠性变形相适应的折线形或弧形曲线;
进一步,所述两个导向板和两个稳定板均为沿纵向由两端向中间阶梯状和平滑过渡逐渐变薄;
进一步,所述行走面、导向板和稳定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叉形板,纵向相邻可挠式道岔梁梁段的行走面之间、导向板之间和稳定板之间的叉形板的叉指可相互交错设置接合形成平面,其中,用于与轻轨轨道的行走面接合的可挠式道岔梁梁段的行走面一端的叉形板为可上下摆动的活动叉形板,活动叉形板的叉指的下表面为中间突出的斜面结构;
进一步,导向板和稳定板分别一端通过对应的圆柱销铰接于可挠梁主体,另一端通过对应的滑块销与可挠梁主体沿纵向滑动配合;
进一步,所述圆柱销通过外套的自润滑滑动轴承转动配合设置于一铰接座,圆柱销与自润滑滑动轴承配合的外圆设有润滑油槽,与润滑油槽连通设有注油口,所述注油口设置于圆柱销端部并通过设置于圆柱销内的润滑油道与润滑油槽连通;所述导向板和稳定板上分别设置带有纵向滑槽的滑座,滑块销可沿纵向单自由度滑动配合的方式设置于纵向滑槽;
进一步,所化滑块销为组合式结构,包括设有中心孔的矩形滑块和穿过中心孔与矩形滑块转动配合的轴销,所述矩形滑块的中心孔内圆设有螺旋形润滑油槽,所述矩形滑块通过轴销连接于可挠梁主体;所述纵向滑槽的横截面为矩形且矩形各角通过外凸的弧形倒角过渡;
进一步,所述行走面上表面形成用于增加摩擦力的花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川东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川东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35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收尘运行时间与收尘效率记录装置
- 下一篇:一种间隙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