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苎麻的毛型纺纱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4294.1 | 申请日: | 2012-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7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郁崇文;杨建平;张元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G21/00 | 分类号: | D01G21/00;D01G9/16;D01G15/40;D01G15/26;D01G1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苎麻 纺纱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苎麻的毛型纺纱加工方法,属于纺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常规苎麻纺纱加工流程是:精干麻→软麻工序→开松工序→梳麻工序→预并工序(2道)→精梳工序(1~2道)→针梳工序(4道)→粗纱工序→细纱工序。
苎麻纤维长度长,一般在200~400mm左右,而一般纺纱的纤维长度应控制在120mm以下,因此,为保证苎麻纺纱的顺利进行,在苎麻常规纺纱流程中,开松和梳麻工序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过长的苎麻纤维拉扯断,使之长度能满足纺纱的要求。但传统观念认为,苎麻纤维本身很长,拉断到太短也不利于成纱质量,因此,通常是先将苎麻纤维拉断到平均长度60~80mm左右(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短纤维),再进行后续加工。现有开松机和梳麻机的拉断隔距都设置在120mm左右。
开松的主要任务是将过长的纤维拉断成合适的纤维长度并使纤维得到初步松解。FZ002型开松机的工作原理:人工将精干麻铺在喂麻帘子1上,精干麻即由喂麻帘子运送到一对沟槽罗拉2间。上沟槽罗拉由弹簧加压与下沟槽罗拉啮合,因而牢牢握持精干麻进入喂麻辊3及铁托板4之间。喂麻辊表面包有针板,其针尖与铁托板之间的隔距由大到小,所以精干麻在沟槽罗拉的积极握持以及喂麻辊和铁托板的控制下进入锡林作用区。锡林5表面包有针板,送入的精干麻受到高速回转的的锡林梳针的梳理,起到扯断过长纤维及初步梳理松解的作用,并被锡林带回工作罗拉7与锡林的梳理区中。锡林和工作罗拉发生分梳作用,工作罗拉带走锡林上的一部分纤维并转移到剥麻罗拉6上。在剥麻罗拉与锡林的工作区,剥麻罗拉上的纤维又被锡林剥取并带入第二对工作罗拉和剥麻罗拉处,纤维再受到第二对工作罗拉和剥麻罗拉的作用,然后移向道夫10。纤维进入锡林与道夫的工作区时,一部分纤维就被道夫凝聚,然后被牵伸罗拉11取下,形成麻网。麻网再经出条罗拉13、上压辊12之间,进入自动成卷14。托辊8和道夫托辊9起到托持纤维的作用。由开松机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到,喂给机构、开松梳理机构对纤维的扯断长度和松解程度影响最大。纤维在进入铁托板与锡林的作用区,受到锡林梳针较强的分梳、开松,可以将精干麻中的长纤维扯断、开松。但由于苎麻纤维强度大,难以充分拉扯断,因此,开松后还存在大量的超长纤维,纤维的长度实际上难以较准确地控制,影响了后续加工的顺利性和最终的成纱质量。
梳麻的任务是梳理、混和、成条和除杂。现有的CZ191型梳麻机的工作原理:由开松机制成的6~8个麻卷15置于梳麻机的退卷罗拉16上,退卷罗拉回转依靠摩擦使麻捐退卷,经喂麻板17而喂入,麻层在一对沟槽罗拉18和喂给针辊19的握持下,输送到分梳罗拉20,受到分梳罗拉的梳理。毛刷21的作用主要是清洁喂给针辊的残留纤维。分梳罗拉上的纤维经转移罗拉22,而与锡林5相遇。锡林剥取转移罗拉上的纤维,并带向锡林、工作罗拉7和剥麻罗拉6工作区,全区共有四对工作罗拉和剥麻罗拉,锡林上的纤维在该工作区受到反复的梳理和剥取作用。然后带向道夫10,道夫针面凝聚的纤维层与剥取辊23相遇,剥区辊将道夫上的纤维层剥下后经转移辊24,并被上下压辊25剥下成为麻网,麻网经喇叭口26和大压辊27集合成麻条,再经圈条器28将麻条圈放在麻条筒29内。
由于现有开松机和梳麻机的结构缺陷,对纤维拉断时的握持不够充分,使纤维在拉断时不够彻底,容易滑溜,因而存在较多的超长纤维(比平均纤维长度长30%以上),使苎麻纤维精梳(排除大量的短纤维)后的平均纺纱长度可达到100~120mm,并存在相当数量的超长纤维。
因为苎麻行业的规模很小,其专门的纺纱设备和工艺研究极少,主要是借鉴毛纺的设备,但必须把各工序中的牵伸隔距放大,即进行牵伸机构的改造,以适应苎麻纤维的纺纱长度(毛纤维的纺纱长度仅为65~85mm)。尤其是粗纱机和细纱机的牵伸摇架的长度通常必须从毛纺的200mm左右放大到300mm以上,致使摇架工作时不稳定,容易晃动,影响了牵伸时对纤维的控制,导致了苎麻纱的条干不匀很大,毛羽很多,阻碍了苎麻加工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现有的苎麻纺纱设备是30多年前借鉴毛纺设备改造而来的,30多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改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42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