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3610.1 | 申请日: | 2012-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2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谢桂林;王保忠;佟慧丽;程波;谢天正;谢桐音;裴玉娇;谢德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5558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式 固体 漂浮 清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属于环境污染治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很多被污染的水环境中,固体漂浮物占据很大比例,一旦这些固体漂浮物被清除出来,污水就会看起来很清澈,有时可以达到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所以,去除固体漂浮物是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起始环节。但是,固体漂浮物由于数量较大,又处于污水表面,长期以来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将这个问题克服。怎样设计一种能够自动将固体漂浮物从污水中被清除出来的设备成为当今水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所以发明一种能自动清除固体漂浮物的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自动将固体漂浮物从污水中被清除出来的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该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利用水位差蓄积的势能,冲击水轮的水轮叶片转动,带动水轮轴末端的水轮导力轮转动,在水轮导力轮和传输带受力轮齿轮齿的啮合下,带动传输带受力轮转动,从而使传输带开始工作,将固体漂浮物带至传输带上轮,最后由漂浮物出口排出,从而达到自动清除固体漂浮物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包括拦水坝、导向网、漂浮物出口、传输带上轮、固定支架、传输带筒、传接区、传输带、收集筒、水轮、导向板、水轮导力轮、传输带受力轮,其特征在于,在河床中设置有梯形的拦水坝和弧形凸起面朝向河流上游的导向网,拦水坝的宽度与河床的宽度相同,拦水坝梯形,上窄下宽,上面的厚度为0.5-1米,下面的宽度为2-3米,高度为0.5-3米,长度等同河床的宽度,拦水坝的主要功能是蓄积水形成势能差,为推动水轮转动提供能量。导向网弧形,一端连在收集筒和水轮连接处的拦水坝上,另一端连在距拦水坝上游河岸上,高度高于拦水坝,当水流夹杂固体漂浮物顺流而下时,水从网孔流出,固体漂浮物则沿着导向网的弧形面聚集到收集筒处,达到自动聚集固体漂浮物的目的。收集筒由开缝、收集上唇、收集下唇组成,水轮由水轮叶片、水轮轴组成,水轮叶片位于水轮轴一端,收集筒中央为水轮轴,收集转片为螺旋形分布在水轮轴的表面的薄片,宽度从靠水轮一端到靠传接区的一端宽度逐渐减小,然后终止于导向板,收集转片的作用是将固体漂浮物卷入收集筒内,在水轮转动产生的涡向力作用下,逐渐被压挤汇集到收集筒的传接区端,然后由导向板将固体漂浮物导至传输带。导向板是安装于水轮轴上水轮导力轮基部的圆片,主要作用是将收集转片压挤形成的固体漂浮物阻挡到传输带处。传输带筒通过固定支架固定于河岸上,传输带筒上端设有漂浮物出口,传输带位于传输带筒内,传输带位于传输带筒内,绕传输带受力轮和传输带上轮转动,传输带受力轮和传输带上轮在传输带筒内两端,传接区位于传输筒内,在水轮轴末端,水轮导力轮固定于水轮轴末端。水轮在水流冲击水轮叶片时转动,带动水轮轴末端的水轮导力轮转动,在水轮导力轮和传输带受力轮的齿轮齿的啮合下,带动传输带受力轮转动,从而传输带开始工作,将固体漂浮物带至传输带上轮,最后由漂浮物出口排出。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收集筒圆筒形,直径为20-30厘米,开缝宽度为5-10厘米,收集上唇薄片的宽度为10-20厘米,长度同收集筒的长度;收集下唇薄片的宽度为3-5厘米,长度也同收集筒的长度。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传输带是宽度为10-20厘米的皮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利用水位差蓄积的势能,冲击水轮的水轮叶片转动,带动水轮轴末端的水轮导力轮转动,在水轮导力轮和传输带受力轮齿轮齿的啮合下,带动传输带受力轮转动,从而使传输带开始工作,将固体漂浮物带至传输带上轮,最后由漂浮物出口排出,从而达到自动清除固体漂浮物的目的。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制作简单,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廉,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的水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的传接区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螺旋式固体漂浮物清除器的收集筒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河堤,2.河岸,3.河床,4.拦水坝,5.导向网,6.漂浮物出口,7.传输带上轮,8.固定支架,9.传输带筒,10.传接区,11. 传输带,12.收集筒,13.水轮,14.水轮叶片,15.水轮轴,16.收集转片,17.导向板,18.水轮导力轮,19.传输带受力轮,20.开缝,21.收集上唇,22.收集下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36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