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平目测定位式滴液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4575.5 | 申请日: | 2012-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5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许小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鄞州青林医疗器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1/05 | 分类号: | A61J1/05;A61J1/14;A61F9/00;A61M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平 目测 定位 式滴液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平目测定位式滴液瓶。
背景技术
滴眼药的过程中,要使药液准确地滴入眼睛,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人眼和眼药瓶的滴液孔要正对,二是人眼和滴液孔这两点的连线必须为铅垂方向。现有的眼药瓶均不具备滴液孔和眼睛的对准功能,因此,要使药液准确地滴入眼内,患者通常需要依赖旁人操作,若无旁人的帮助,患者通常只能采用平躺或仰望的姿势滴眼药。但是,在公共场合,无座椅无床的情况下,在患者站立且仰望的状态下,却难以准确地判断滴液孔和眼球这两点所确定的直线是否为铅垂方向,这为患者自助滴眼药增加了难度。
未解决上述问题,以下已公开的专利申请均在技术特征中引入了“镜子”,以起到辅助对准的作用:
1.一种眼药瓶,申请号:201110366134.1;
2.自视式眼药瓶,申请号:87202733;
3.新型眼药瓶,申请号:200820209644.1;
4.带镜片的眼药瓶,申请号:201020595831.5;
5.一种可视眼药瓶,申请号:201120012167.1;
6.带镜子的眼药瓶套,申请号:200720088170.5,
但以上技术方案中均存在一个相同的技术缺陷:仅仅能将滴液孔与眼球正对,却不能够确保滴液孔与眼球的连线处于铅垂方向。因此,仍然不能够保证药液在竖直落下后能够准确地进入眼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让患者在自主滴眼药过程中,能够方便快捷地将滴液孔对准眼球并保持竖直状态,准确地将药液滴入眼中的水平目测定位式滴液瓶。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水平目测定位式滴液瓶,由瓶体、套筒、环形盒、平面镜、水、滴液管和气泡构成。
其中,滴液管位于瓶体下端并与瓶体相通,滴液管的底端套有帽,套筒的上端套于瓶体上并与瓶体以螺纹结合,套筒的下端内粘接有环形盒,环形盒是轴截面为一对矩形的旋转体,环形盒的材质为透明玻璃。在环形盒的顶部的内表面上粘接有一块圆环形的平面镜。在环形盒的内部装有水,在水中有一个气泡,气泡的直径为2—4mm,滴液管从环形盒的中部穿过。所述瓶体、套筒、环形盒、平面镜、滴液管具有相同的轴心线。
在滴眼药时,先将滴液管的端口朝下置于眼睛上方,人眼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滴液管的端部是否正对眼睛的正中,同时,再观察气泡是否与环形盒中部的内侧壁相贴,若气泡未与环形盒中部的内侧壁相贴,就说明滴液管的轴心线并不在铅垂方向,需调整眼药瓶的位置使气泡与环形盒中部的内侧壁相贴,方可将药液滴下。
采用上述方案,能达到以下效果:
由于本发明采用平面镜来确定滴液管是否与眼球正对,又采用环形盒中的气泡来确定滴液管的轴心线是否为铅垂方向,这二者的同时确定就可保证药液能够竖直滴入眼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为眼药瓶增加了定位功能,这为眼病患者自助滴眼药水提供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体 2.套筒 3.环形盒 4.平面镜 5.水 6.滴液管 7.气泡 8.药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水平目测定位式滴液瓶,由瓶体1、套筒2、环形盒3、平面镜4、水5、滴液管6和气泡7构成。
其中,滴液管6位于瓶体1下端并与瓶体1相通,滴液管6的底端套有帽,套筒2的上端套于瓶体1上并与瓶体1以螺纹结合,套筒2的下端内粘接有环形盒3,环形盒3是轴截面为一对矩形的旋转体,环形盒3的材质为透明玻璃。在环形盒3的顶部的内表面上粘接有一块圆环形的平面镜4。在环形盒3的内部装有水5,在水5中有一个气泡7,气泡7的直径为2—4mm,滴液管6从环形盒3的中部穿过。所述瓶体1、套筒2、环形盒3、平面镜4、滴液管6具有相同的轴心线。
在滴眼药时,先将滴液管6的端口朝下置于眼睛上方,人眼从平面镜4中可以看到滴液管6的端部是否正对眼睛的正中,同时,再观察气泡7是否与环形盒3中部的内侧壁相贴,若气泡7未与环形盒3中部的内侧壁相贴,就说明滴液管6的轴心线并不在铅垂方向,需调整眼药瓶的位置使气泡7与环形盒3中部的内侧壁相贴,方可将药液8滴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鄞州青林医疗器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鄞州青林医疗器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45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注射用阿洛西林钠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多功能医疗担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