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远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电路发送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67137.4 | 申请日: | 2012-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9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吴卿;曾虹;韩腾飞;夏晓文;陈浙圣;费晨曦;梁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84/18 | 分类号: | H04W84/18;H04W88/02;H04B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远距离 无线 传感器 网络 电路 发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超远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电路发送端。
背景技术
信息时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宽带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两方面。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网络通信技术。它是当前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涉及多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集成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它集成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能够实时感知、采集、传输和处理网络监控区域内各种环境和监测对象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成本低、功耗小、易实现等特点,所以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应用于军事、环境、医疗健康、自动化生产等诸多领域。
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人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获得详尽而准确的信息,传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
WSN以最少的成本和最大的灵活性,连接任何有通信需求的终端设备,采集数据,发送指令。若把WSN各个传感器或执行单元设备视为“豆子”,将一把“豆子”(可能100粒,甚至上千粒)任意抛撒开,经过有限的“种植时间”,就可从某一粒“豆子”那里得到其他任何“豆子”的信息作为无线自组双向通信网络,传感网络能以最大的灵活性自动完成不规则分布的各种传感器与控制节点的组网,同时具有一定的移动能力和动态调整能力。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从传感器网络开始的,传感器网络经历了如图1所示的发展历程,第一代传感器网络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使用具有简单信息信号获取能力的传统传感器,采用点对点传输、连接传感控制器构成传感器网络;第二代传感器网络,具有获取多种信息信号的综合能力,采用串,并接口(如R8-232、RS-485)与传感控制器相联,构成有综合多种信息的传感器网络;第三代传感器网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用具有智能获取多种信息信号的传感器,采用现场总线连接传感控制器,构成局域网络,成为智能化传感器网络;第四代传感器网络正在研究开发,目前成形并大量投入使用的产品还没有出现,用大量的具有多功能多信息信号获取能力的传感器,采用自组织无线接入网络,与传感器网络控制器连接,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超远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电路发送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超远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电路包括接收端和若干个发送端,接收端包括接收端微控制器、接收端最小系统外围电路、接收端天线阻抗匹配电路、接收端数据存储电路、接收端调试接口电路、接收端电源稳压电路、接收端LED接口电路、接收端蜂鸣器接口电路、接收端RS232串行接口电路。发送端包括发送端微控制器、发送端最小系统外围电路、发送端天线阻抗匹配电路、发送端数据存储电路、发送端调试接口电路、温湿度传感器电路、发送端电源稳压电路、发送端LED接口电路、发送端蜂鸣器接口电路、继电器接口电路。当超远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发送端电路工作时,发送端微控制器通过不断的读取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阻抗天线发送出模拟数据信号,同时检测温湿度有无超出设定的范围,若有超出,则通过蜂鸣器进行报警。
所述的接收端微控制器和发送端微控器均采用Nordic VLSI公司的型号为nRF9E5的芯片。
发送端包括发送端微控制器、发送端最小系统外围电路、发送端天线阻抗匹配电路、发送端数据存储电路、发送端调试接口电路、温湿度传感器电路、发送端电源稳压电路、发送端LED接口电路、发送端蜂鸣器接口电路、继电器接口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71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