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耦合馈电的全向辐射振子阵列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8752.7 | 申请日: | 2012-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0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林澍;刘曦;马欣茹;田雨;荆丽雯;陆加;王立娜;王力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3/00;H01Q2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 馈电 全向 辐射 阵列 天线 | ||
1.一种耦合馈电的全向辐射振子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介质板(1)和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馈电端口匹配枝节(7)、辐射型终端负载(8)和两组振子,介质板(1)的前板面上印刷有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馈电端口匹配枝节(7)、辐射型终端负载(8)和两组振子,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的下端与馈电端口匹配枝节(7)连接,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的上端与辐射型终端负载(8)连接,每组振子包括第一振子(2)和第二振子(3),第一振子(2)和第二振子(3)均为矩形,两组振子沿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对称设置,第一振子(2)远离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的一侧开有第一矩形口(2-1),第二振子(3)远离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的一侧开有第二矩形口(3-1),介质板(1)的后板面上印刷有第一水平馈线(9)和第二水平馈线(10),介质板(1)上位于每个第一振子(2)的上端面位置处开有一个第一金属化过孔(1-1),介质板(1)上位于每个第一振子(2)的下端面位置处开有一个第二金属化过孔(1-2),第一水平馈线(9)通过两个第一金属化过孔(1-1)与第一振子(2)连接,第二水平馈线(10)通过两个第二金属化过孔(1-2)与第一振子(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馈电的全向辐射振子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板(1)为厚度为1.4mm~1.6mm,相对介电常数为4.4的环氧玻璃布层压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耦合馈电的全向辐射振子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型终端负载(8)为组合形,所述组合形由长方形和半圆形构成,长方形的短边与半圆形的直径共面,且长方形的短边与半圆形的直径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馈电的全向辐射振子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型终端负载(8)的宽度(W1)为11mm~13mm,辐射型终端负载(8)的长度(L1)为21mm~22mm,第一振子(2)远离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的一侧至介质板(1)的边缘的距离(W2)为0.8mm~1.2mm,第二振子(3)远离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的一侧至介质板(1)的边缘的距离(W12)为0.8mm~1.2mm,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振子(2)之间的距离(W3)为4.0mm~4.7mm,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振子(3)之间的距离(W13)与两个第一振子(2)之间的距离(W3)相等,馈电端口匹配枝节(7)的长度(W4)为2.8mm~3.2mm,馈电端口匹配枝节(7)的宽度(W14)为1.8mm~2.2mm,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宽度(W5)为0.8mm~1.2mm,介质板(1)的宽度(W6)为12.5mm~13.0mm,介质板(1)的长度(L7)为103mm~105mm,介质板(1)的厚度为1.4mm~1.6mm,第一矩形口(2-1)的长度(L13)为2.3mm~2.7mm,第一矩形口(2-1)的宽度(W15)为1.3mm~1.7mm,第二矩形口(3-1)的长度(L8)与第一矩形口(2-1)的长度(L13)相等,第二矩形口(3-1)的宽度(W8)与第一矩形口(2-1)的宽度(W15)相等,第一振子(2)的宽度(W17)和第二振子(3)的宽度(W9)均为3mm~4mm,第一矩形口(2-1)的上表面至第一振子(2)的上端面的距离(L2)为21.4mm~21.7mm,第一矩形口(2-1)的下表面至第一振子(2)的下端面的距离(L4)与第一矩形口(2-1)的上表面至第一振子(2)的上端面的距离(L2)相等,第一振子(2)的下端面和第二振子(3)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L5)为3.5mm~4.5mm,第二振子(3)的长度(L6)为24.8mm~25.3mm,第二矩形口(3-1)的下表面至第二振子(3)的下端面的距离(L9)为2mm~3mm,第一金属化过孔(1-1)的轴线至介质板(1)的上端面的距离(L10)为31mm~32mm,第一金属化过孔(1-1)的轴线至第二金属化过孔(1-2)的轴线的距离(L11)为40mm~43mm,第二金属化过孔(1-2)的轴线至介质板(1)的下端面的距离(L12)为29mm~31mm,第一金属化过孔(1-1)的长度(L13)和第二金属化过孔(1-2)的长度(L14)均与介质板(1)的厚度相等,第一金属化过孔(1-1)的直径(D4)和第二金属化过孔(1-2)的直径(D8)均为0.8mm~1.2mm,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的厚度(D3)为0.01mm~0.1mm,第一水平馈线(9)的长度(W7)和第二水平馈线(10)的长度(W16)均为8.5mm~9.0mm,第一水平馈线(9)的厚度(D2)和第二水平馈线(10)的厚度(D7)均为0.01mm~0.1mm,第一水平馈线(9)的宽度(D6)和第二水平馈线(10)的宽度(D5)均为1.8mm~2.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馈电的全向辐射振子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型终端负载(8)的宽度(W1)为11mm,辐射型终端负载(8)的长度(L1)为21.6mm,第一振子(2)远离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的一侧至介质板(1)的边缘的距离(W2)为1mm,第二振子(3)远离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的一侧至介质板(1)的边缘的距离(W12)为1mm,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振子(2)之间的距离(W3)为4.5mm,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振子(3)之间的距离(W13)为4.5mm,馈电端口匹配枝节(7)的长度(W4)为3mm,馈电端口匹配枝节(7)的宽度(W14)为2mm,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宽度(W5)为1.2mm,介质板(1)的宽度(W6)为12.8mm,介质板(1)的长度(L7)为103.4mm,介质板(1)的厚度为1.5mm,第一矩形口(2-1)的长度(L13)为2.5mm,第一矩形口(2-1)的宽度(W15)为1.6mm,第二矩形口(3-1)的长度(L8)为2.5mm,第二矩形口(3-1)的宽度W8为1.6mm,第一振子(2)的宽度(W17)和第二振子(3)的宽度(W9)均为3.5mm,第一矩形口(2-1)的上表面至第一振子(2)的上端面的距离(L2)为21.6mm,第一矩形口(2-1)的下表面至第一振子(2)的下端面的距离(L4)为21.6mm,第一振子(2)的下端面和第二振子(3)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L5)为4mm,第二振子(3)的长度(L6)为25.1mm,第二矩形口(3-1)的下表面至第二振子(3)的下端面的距离(L9)为3mm,第一金属化过孔(1-1)的轴线至介质板(1)的上端面的距离(L10)为31.6mm,第一金属化过孔(1-1)的轴线至第二金属化过孔(1-2)的轴线的距离(L11)为42.7mm,第二金属化过孔(1-2)的轴线至介质板(1)的下端面的距离(L12)为29.1mm,第一金属化过孔(1-1)的长度(L13)和第二金属化过孔(1-2)的长度(L14)均为1.5mm,第一金属化过孔(1-1)的直径(D4)和第二金属化过孔(1-2)的直径(D8)均为1mm,共面波导中心馈线(6)的厚度(D3)为0.1mm,第一水平馈线(9)的长度(W7)和第二水平馈线(10)的长度(W16)均为8.8mm,第一水平馈线(9)的厚度(D2)和第二水平馈线(10)的厚度(D7)均为0.1mm,第一水平馈线(9)的宽度(D6)和第二水平馈线(10)的宽度(D5)均为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875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