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形圈机械式胀缩轴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9325.0 | 申请日: | 2012-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6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柳燕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燕明 |
主分类号: | B65H18/04 | 分类号: | B65H18/04;B65H16/02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072750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式 胀缩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形圈机械式胀缩轴,属于金属和非金属箔、膜状卷材分卷加工轴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金属和非金属箔、膜状卷材及铝带、铝箔加工中,把大宽幅卷材分卷成不同宽度的成品卷材的程序是:先将卷芯管穿在卷取轴上,然后将不同胀紧方式及不同轴头结构的胀轴,夹持在分卷机旋转的夹轴之间完成开卷和卷取。
目前有三种结构形式的卷取轴,一种是卷芯管穿在没有胀缩功能的实心轴上,或带有卷芯管端面键,用螺母夹紧。这种实心轴由于利用缩小与卷芯管配合间隙的方法来提高卷取精度,因此卷芯管的加工成本高,间隙减少与抽轴轻便是矛盾的,它常用于细卷芯管、宽幅重卷的卷取工作中,不足之处是卷取精度差、卷芯管端面带键,不方便卷芯管的调整对中及操作。
为了提高这类卷取轴的精度,本申请人曾申报过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分别为:ZL201020127985.1 ZL201020589518.0
另外一种:是传统应用中有胀缩功能的气囊胀轴,它的优点是卷芯管调整对中方便,不足之处是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致使卷取中的卷材径向跳动,从而影响精度的提高。常用的主轴管圆周开有5至12条通长安装气囊的深槽,这无凝降低了轴的强度,自身重量又加大了悬空抽轴操作令轴弯曲变形,另外还存在轴胀紧力小,容易打滑和气囊漏气、胀条变形不回缩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两种结构胀轴存在的不足,有背景技术中出现了不带卷芯端键的机械式胀缩轴,例如:专利号为:200620030689.3实用新型“高精度卷取胀轴”,它采用斜面对斜面的典型结构,这类结构轴的胀紧力,取决于每组斜面块大头端尺寸和所要安装的每组配合长孔轴向尺寸的一致性,才能保证每个斜面块都能参与外胀,这使得加工成本高,另外斜面块本身没有回缩功能,由于胀芯与通长主轴存在配合间隙,因此胀轴的径向跳动影响了轴精度的提高。这类斜面对斜面结构的机械胀轴,由于斜面胀块的径向尺寸大,压缩了中心轴径的设计空间,影响了这类结构胀轴的抗弯曲强度的提高。
上面气胀轴中的气囊和机械式胀轴中的外锥胀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上面的执行胀条和内锥斜面胀块是金属的,或是由弹性材料制造的。为了获取更大的胀紧力,制造中就要增加轴向条数、块数以加大对被胀卷芯管内径的摩擦面积,而这又与增加胀轴的强度互相矛盾。对于被胀卷芯管的内径,它们是面对面谁也不破坏谁的光洁度的径向摩擦接触,是无根基和自锁能力的胀紧。在卷取张力的拉动下出现打滑、卷材径向跳动、板面忽紧忽松、端面错层、速度提不上来的现象时有发生。
发明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特别适用于铝带、箔加工中常用的细管芯、宽幅面、无空压气源的卷取加工中的C形圈机械式胀缩轴,避免了分卷时卷芯管出现打滑的现象。
本发明所述的C形圈机械式胀缩轴,包括圆柱轴,其特征在于:圆柱轴上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推紧机构、锥楔管组以及定位机构,锥楔管组由多个并排排列的锥楔管组成,锥楔管与推紧机构之间、相邻的两个锥楔管之间以及锥楔管与定位机构之间均安装有C形圈。
使用时,可以从胀缩轴的左侧,也可以拨出开口卡圈从胀缩轴的右侧穿入卷芯管和卷芯管头,然后将胀缩轴安装在分卷机上,扳转推紧机构向右运行,在推紧机构、锥楔管组以及定位机构的相互配合作用下,套在锥形头上的C形圈前面有端面的阻挡,内径有锥形头的推动,并由此一组推动一组,促使C形圈胀紧,从而完成圆柱轴与卷芯管之间的固定,即可进行分卷工作。当分卷完毕后,再反向扳转推紧机构向左运行,由于C形圈结构的特点,使其自行回缩,从而使C形圈外径脱离了卷芯管的内径。在实际应用时,锥楔管与推紧机构之间以及锥楔管与定位机构之间可以不用安装C形圈,也可以在锥楔管与推紧机构之间或锥楔管与定位机构之间安装C形圈,但相邻的两个锥楔管之间必须得安装C形圈。
其中,优选所述C形圈一端延圈中心方向延伸有圈头键,圈头键与另一端圈尾之间的距离为10-50mm,其中,在C形圈的外径表面上设有防滑件。C形圈截面呈圆形,或在圆上有至少一个平面,其外径小于锥楔管的外径,以储存自身的回缩弹性力度。
本发明进一步优选所述防滑件由多个连续半圆弧或凹台组成,半圆弧或凹台之间的间距为0.1-10mm,使之进一步有效地增大与卷芯管之间的卡紧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燕明,未经柳燕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93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灯管制备模具及利用该模具弯制蝶形灯管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真空封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