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电控臭氧助燃式汽车电动涡轮增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9548.7 | 申请日: | 2012-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8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曜祯;焦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曜祯;焦洪涛 |
主分类号: | F02B33/40 | 分类号: | F02B33/40;F02M25/12;C01B13/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臭氧 助燃 汽车 电动 涡轮 增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内燃机助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电控臭氧助燃式汽车电动涡轮增压系统。
背景技术
TURBO,全称TURBOCHAR6ER,也就是涡轮增压,一种是利用内燃机运作所产生的废气驱动空气压缩机的技术(废气涡轮),一种是机械增压器(机械涡轮),两者都可增加进入内燃机空气流量,从而令内燃机效率提升。常见用于汽车引擎中,能提升内燃机的马力输出,虽然涡轮增压的确能够提升发动机的动力,不过它的缺点也有不少:
1、由于车辆从得到加速指令(踩下油门踏板)到发动机达到一定转速(2000转以上),再到废气涡轮和机械涡轮的叶轮高速转动将更多空气压进发动机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而且这个时间还不短,一般经过改良的涡轮也要至少2秒左右,存在动力输出反应滞后的问题;
2、废气涡轮和机械涡轮并不是随时都在启动,事实上在日常行车中,涡轮增压的启动机会很少,甚至不使用,特别是在城市内行驶或低速行驶中,这就给废气涡轮和机械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日常使用带来影响,因为没有启动的涡轮对于进气甚至还有一些阻力作用,发动机由于长期低速运转造成发动机内部严重积碳并伴随油耗增加和发动机性能下降等问题;
3、由于发动机老化或长期低速运转,出现燃油不能完全燃烧,造成尾气超标、油耗增加;
4、非涡轮增压发动机在采用电动涡轮增压技术时,功率过大会使最高爆发压力和平均温度都将大幅度提高,发动机寿命会比同型没有经过增压的发动机要短,而且机械性能、润滑性能也都会受到影响。功率过小会使发动机在高速和急加速时进气受阻,造成发动机动力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技术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电控臭氧助燃式汽车电动涡轮增压系统,有效的解决上述难题,提高汽车发动机的性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智能电控臭氧助燃式汽车电动涡轮增压系统主体包括工作舱、涡轮风机和臭氧发生器,涡轮风机位于涡轮风机罩内,涡轮风机罩包括导流锥和整流罩;涡轮风机罩安装于工作舱内,臭氧发生器分为臭氧管和臭氧电源两部分,其中臭氧电源安装于工作舱设有旁通气路的一侧,臭氧管安装于另一侧,臭氧管和臭氧电源之间通过高压硅胶线连接;工作舱设有短接气路,短接气路处设有风门,风门上面装有过滤棉,过滤棉通过压板固定于风门处;工作舱的两端分别装有相同的变径。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由电源输入电路电路输入12V直流电,经电路传入后级;智能电控将12V直流电和发动机转速信号进行收集、编程和控制;臭氧发生器根据发动机转速通过高压高频放电产生发动机助燃所需的臭氧;电动涡轮,进行混合加压;工作舱内置装配臭氧发生器、电动涡轮并设有旁通气路和短接气路,与发动机进气系统相连接,对发动机进行压力进气。
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为,1、本发明采用智能电控电路使电动涡轮转速实时与发动机同步运转,有效地解决了动力输出反应滞后的问题;2、采用低速介入技术,根据发动机转速自动调整增压值并且可以根据驾驶习惯手动调整增压模式,可有效降低车辆市区内行车解决了车辆低速行驶时的增压问题,有效降低油耗,减少积碳、提升发动机功率;3、采用汽车专用臭氧发生器,在电动涡轮增压系统中,通过高压放电产生氧化能力远高于氧气的臭氧,吸入气缸参与发动机燃烧,缩短着火滞后期,从而达到改善发动机燃烧性能提高燃油利用率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的效果;4、采用旁通气路和短接气路结构设计,有效解决了发动机在高速和急加速时进气受阻的问题;5、采用了新型智能电控,可以对臭氧发生器的产氧量和电动涡轮的转速和扭矩进行精确控制,并具有过压、过流和短路保护功能。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有效地解决了动力输出反应滞后的问题;有效降低油耗,减少积碳、提升发动机功率;改善发动机燃烧性能提高燃油利用率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所使用臭氧发生器是汽车发动机助燃专用,具有寿命长、体积小、功率大、能效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工作舱的俯视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压板结构图
图4为涡轮风机罩的结构图
图5为臭氧发生器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工作原理流程图
图中,1、工作舱 2、变径 3、导流锥 4、整流罩 5、臭氧管 6、臭氧电源 7、压板 8、风门 9、短接气路 10、过滤棉 11、涡轮风机 12、高压硅胶线 13、旁通气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曜祯;焦洪涛,未经王曜祯;焦洪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95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